川观新闻记者 田姣

最近

我们密集专访了

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 周大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于贵瑞

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阳明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 石碧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 赖晓明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林伯强

……

我们找到了

国内双碳领域的顶尖专家

研究机构和企业高管

只为做好一件事

十问双碳

12月初,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将召开,其中一项重要议程是紧密结合四川实际,重点研究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并作出决定。

为这个重要“决定”,我们从目标、路径、格局等视角层层设问,360度全方位解码,推出10篇、共计4.6万字的高端访谈系列报道,问计双碳目标进程中的“四川方案”。

本次报道访谈对象有幸邀请到了在能源、农业、工业、科技和金融等众多领域对双碳研究颇深的专业人士,比如——

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长期从事能源政策和能源系统分析研究,是中国气候变化第三工作组专家组组长,被联合国环境署聘任为第二届全球环境基金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在可持续能源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方面在国内外能源研究界享有盛誉。他为四川建言:“提升低碳科技整体创新能力,应当集中战略科技力量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但你不要限制企业,要鼓励企业参与技术研发和利用新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从事生态学与地理学交叉研究,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及耦合过程机制、植被功能性状及生物地理学等方面做了系统性研究。在他看来:四川减碳必须带上川西北,而且优先考虑川西北。这关系到四川能否实现碳收支平衡。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看好四川的矿产资源优势与清洁能源优势,他认为,随着双碳目标的不断推进,利用好优势,做好电池与氢能产业链向西部转移的准备,大力推进四川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能源产业链的跨界融合、有机衔接,是完成碳达峰碳中和“3060”战略目标与实现东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石碧,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全国首个省级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他透露,中心正瞄准四川省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在努力突破“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为全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

访谈中,35位受访对象,纷纷为双碳路径下的四川方案建言献策。

访谈在四川日报全媒体同步推出后,引起专业人士的极大关注和网友的热情参与。有川观新闻网友评价,这是目前看到关于双碳研究内容最详实的报道之一。


10篇报道分别是《问家底——四川一年有多少碳排放》《问格局——工业少的川西北为什么也要减碳》《问主战场——交通建筑农业,减碳舞台上谁更有戏》《问能源——清洁能源大省能否成为减碳先锋》《问产业——制造业减碳,排放“大户”一关了之?》《问价值——碳交易盛宴,如何不“抱着金饭碗讨口”》《问创新——科技支撑下,“华山一条路”怎么走?》《问交易——全国碳市场来了,川企“卖碳”如何作为?》《问公众——选择低碳消费,会影响生活质量吗?》《问认识——实现双碳目标这些关系怎么理解》,探讨四川实现双碳目标所面临的优势和短板、机遇与挑战,并试图厘清当下全球双碳研究和发展趋势。


一起来回顾

问家底


四川一年的碳排放总量有多少?到底还有多少减碳的空间?围绕这些问题,川观新闻记者整合了省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再结合业内专家专访,勾勒出四川实现双碳目标的“家底”全貌。


详情>>>


问格局


从全省区域发展格局来看, 川西北人口稀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偏低。这里似乎并不是减碳重点区域。但在各类学术论坛及政府部门会议中,川西北却是四川碳达峰碳中和的热点区域。


要解开这个“反常”的现象,首先要弄明白:川西北为何要减碳?川西北减碳的路径是什么?难点为何?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发挥重要作用的川西北,又将如何重构全省区域发展格局?


详情>>>


问主战场


众所周知,能源、工业是碳减排大戏的主角,而交通、建筑、农业这三者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所在的领域也会是“主战场”吗?在不久的将来,新能源车汽车出行会成为群众的普遍消费行为么?三个领域的结构调整,将催生哪些新机遇,又有哪些新挑战?川观新闻记者对话三个领域的权威专家,从焦点、特点、堵点、亮点中试图寻找答案。


详情>>>


问能源


坐标四川的能源类高校和研究机构,之所以能在双碳领域受到热捧、走在前面,很大程度得益于四川的能源资源禀赋和低碳能源结构。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作为清洁能源大省的四川,能否成为减碳先锋?


详情>>>


问产业


钢铁被称为工业的“粮食”,其他几个行业亦不可或缺。在极大的碳减排压力和产业发展的博弈中,最适合的路径是什么?高耗能产业就该一“关”了之吗?其中的平衡点在哪里?


详情>>>


问价值


年初,国家层面启动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业内普遍认为:国内碳交易将迎来风口。


在这场即将到来的碳交易盛宴中,四川极有可能扮演极为少见的卖方市场角色。那么,四川“卖碳”的前景如何?卡点和痛点在哪里?该如何破除这些门槛?又该如何保持自身的卖方市场地位?


详情>>>


问创新


实现双碳目标,科技创新的作用有多大?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多年,目前的卡点在哪里?在当下大讨论的阶段,四川又该如何因地制宜,做好绿色低碳技术的前瞻布局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详情>>>


问交易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建立,企业的碳资产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发挥了哪些作用?为川企带来的挑战更大,还是机遇更多?川企又应如何调整、转型并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详情>>>


问公众


公众的低碳消费选择,将如何影响未来的碳排放和社会绿色转型?个人践行低碳生活,会不会影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四川又该如何推动双碳理念和行为目标向微观生活领域普及?


详情>>>


问认识


毫无疑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产业转型和发展路径变革。最为显著的是在碳排放受限的背景下,各地产业、企业与既有的发展思路重构。


如何处理减碳与发展、企业与政府、既有产业结构调整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对于这些关系该怎么认识理解,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详情>>>


《双碳十问》虽已结束

但是四川日报全媒体

未来还将持续关注双碳进程

带来更多追问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