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魏杰 郭慧琳
泸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因酒而兴的城市。1916年,革命先辈朱德在泸州期间,曾创作《除夕》一诗,诗道:“护国军兴事变迁,烽烟交警振阗阗。酒城幸保身无恙,检点机韬又一年。”从此,泸州便由生了“酒城”之美名。
朱德旧居。郭慧琳摄
3月23日,记者从泸州主城区驱车十余公里,约40分钟,来到位于泸州市江阳区况场街道的朱德旧居陈列馆,希望通过看、听等形式了解朱德在泸州的故事。
一生简朴,最爱回锅肉和泡菜
在况场街道中大街的一侧,坐落着一处具有川南民居特色的建筑,这正是朱德1918年驻节泸州清乡剿匪指挥部旧址,现已打造成为朱德旧居陈列馆,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穿过院坝,迎几级石梯而上,便可看到门匾额上写有“朱德旧居”4个字,两旁的对联分别为“朱门虎帐威犹在,德泽莺声韵正长”,这是由一位已故泸州籍诗人、书法家陈天啸所撰,巧妙的把“朱德长在”嵌入对联中,也寓意着朱德永存于人民心中。
陈列馆内展现的朱德正在审讯土匪徐焕庭的场景。郭慧琳摄
朱德旧居陈列馆设有十余种不同主题的展厅,包括警卫室、审讯室、剿匪作战室、花营长寝室和饭厅等,每个展厅极富“情景化”“故事化”,通过朱德的照片、古朴的设计和当年残留的东西,集中展示朱德在泸5年的历史事迹。
陈列馆内的饭厅展馆。魏杰摄
在整座陈列馆中心立着一座朱德铜像,该铜像高2.3米,重750公斤,质地为黄铜,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更有意义的地方在于,铜像基座采用的是一整块青石,高为56厘米,寓意着朱德在泸州战斗的56个月时长。
往陈列馆里走去,饭厅展馆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饭桌摆放一碗回锅肉、一碗青菜等,都是四川特色的川菜。朱德生平最爱的川菜就是回锅肉和四川泡菜,一生简朴。随着饭厅一侧往过廊方向走,可见一个拼接的石板床,床面冰凉,过廊间空气通透,微微凉风迎面吹来,当年,每逢午后,朱德总会躺在石床上小憩片刻,这是他最喜欢的乘凉地。
过廊间,朱德乘凉小憩的石床。郭慧琳摄
朱德驻节泸州期间,常在苦闷中艰难探索。1917年底,孙炳文经其哥孙炳章、友人李贞白举荐出任朱德旅中咨议,为朱德介绍了大量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理论书籍,使朱德看到了曙光。如今,泸州市图书馆中还特藏有朱德当年所读进步书籍1609册,这些书籍见证了朱德为探索中国革命真理的艰难历程。
清乡剿匪,还百姓安定生活
在陈列馆的院坝内,一位满头白发、身穿深蓝色马甲的老人高德银正在大树下憩息,老人名叫高德银,他的父亲高银山是朱德进驻况场期间,负责警卫工作。据今年77岁的高德银介绍,父亲曾任朱德总司令在况场设立指挥部时的警卫人员,当年主要负责完成剿匪任务。
老人李华荣(左)和高德银(右)驻足观赏朱德铜像。郭慧琳摄
“正是朱德在泸州的大规模清乡剿匪活动,还了当地老百姓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百姓们对朱德甚是感恩、崇敬。”高德银说。
正在朱德铜像前驻足观赏的老人李华荣告诉记者,自己生于1947年,曾经在朱德旧居陈列馆当了8年的管理人员,通过在馆内工作,了解不少朱德的故事。
令李华荣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陈列馆内,展现了一个朱德正在审讯土匪徐焕庭的场景。徐焕庭家庭贫困,为了养家糊口,被迫为土匪做挑夫,后来成为了小土匪头子,听闻朱德“缴枪不杀”的政策后,徐焕庭主动带着土枪去认罪。朱德仔细调查审问徐焕庭,知道他所言不虚,对其进行严厉教育后,便将徐焕庭释放了,还给了他一些钱!徐焕庭很是感激,总是称朱德是他的“救命恩人”。
朱德旧居陈列馆内树立的“除暴安良”碑。魏杰摄
目前,在陈列馆内清晰可见树立有“除暴安良”“救民水火”的两块丰德碑。
其中“除暴安良”碑中间依稀可见修复的断痕,在碑上的左侧落款处刻着“中華民国七年十二月四號榖旦 宜民全镇人民同建”(备注:况场街道过去属于泸县宜民镇)。李华荣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文革时期,当时“四人帮”攻击朱德是“黑司令、大土匪”,要打倒他。当时红卫兵游行到况场看到这块碑后,就叫老百姓毁掉它。但况场百姓都很感激朱德,都不愿毁坏。最后红卫兵自己找来了拖拉机和钢缆将其拉断,弃于路旁。徐焕庭当时听说碑被破坏了,急忙从家中过来,抱碑痛哭,随后叫人把碑的上半部搬到家中藏好,文革过后,又找匠人将此碑复原。
朱德旧居陈列馆场地管理员熊潘告诉记者,朱德旧居陈列馆于2020年8月闭馆进行升级改造,主要完善安防和消防系统、清理水池等,今年2月11日已重新向市民开放。
目前,朱德旧居陈列馆日参观人数在100人至200人左右,多为泸州本地组团参观的学生或单位,希望通过参观朱德旧居陈列馆,将红色精神弘扬到工作和学习中去。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