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明华


6月2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应该扭转。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颇长一段时间以来,“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上了大学就是信步进了天堂”等观念意识,一直不缺滋生的市场,并且还受到来自学生及家长甚至大学老师的无奈默认。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将“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会很轻松”挂在嘴边、践于行动。一些大学校园的四五个或者六七个成员的寝室里,有那么两个带头鸟沉迷游戏或赌博,极易带动其他人主动或被动也跟着沉迷于“快乐”中不能自拔。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经历过“玩命中学”里老师家长的强力无缝监督下的高压学习,痛苦练习,加班做题,一旦到了大学,突然间少了监管,甚至是零监管,单靠自觉去学习深造,换上谁估计都会长舒一口气:原来大学可以这么好玩嗦,原来应付考试拿到毕业证这么容易嗦!这个时候,大学生似乎成了一匹匹脱僵的野马,尽情奔驰在“游玩”的沙场上,却唯独忘了“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

 

其实,考上大学,不过是取得了继续在校园里提升自我的机会,并不意味着“船到码头车到站”。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有感于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乱象,直言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对大学生合理“增负”,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可谓是应时之问,顺势之思,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及时扭转这一和理念偏航提供了着力路径。

 

有人说,大学是一场长跑,这四年时光,有的人从一开始就踏上了其他跑道,也有人挤到了前面的队伍,是时间和空间以及思维意识让大家变得不一样。国际著名数学大师丘成桐感叹学生缺乏吃苦精神,“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太轻松了。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一点点加大学习任务,大学是最苦的;而中国的有些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四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四年,积蓄人生黄金能量的四年。”

 

在国外,“宽进严出”更有市场,拿到录取通知仅仅是入门,怎么适应大学生活并达到学校要求才是按时毕业的关键。我们那些以为跨进大学校门就意味着可以“享受玩乐四年”的想法,在“宽进严出”的外国校园,结局很明确,没有市场而且肯定毕不了业,也学不到真本事,当然也就拿不到学位。18岁-25岁是人生发展专业教育,促进心智成熟的阶段,他们的肩头不再柔嫩,此时给他们压担子、加责任,正当其时。作为大学生,理应明确学习目标,珍惜来自不易的大学时光,“天天学习,天天改造,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当然,要扭转此局,必须双向着力,合力推进。我们需要逐渐将“严进宽出”的大学教育模式更新为“宽进严出”。要实现“宽进严出”,首先要进一步扩大优势高校教育资源的阵容,不能再让高校教育马太效应进一步加重。只有名牌大学不断扩容,在中国实现遍地开花,所谓的“掐尖”才能被逼窄。一旦千军万马挤“北清双木桥”的局面有所扭转,应试教育就会最大限度地得到弱化,中学生太苦的教育窘局才能被尽快打破。

 

明话一直认为,我们的中学生,似乎不是在快乐成长学习,而是在没日没夜地玩命做练习题,三年如一日,不分昼夜;三点连成线,从不间断。不少地方,不仅是从高中开始让孩子们拼考试,而是从初一开始就加入了“魔鬼练习”术,用题海战术几乎逼走孩子们所有的青少年时光。要知道,6-18岁是长身体,发展兴趣受好的阶段,应该快乐轻松健康成长,这显然比任何东西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