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付永

1月16日,我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享年93岁。于敏的一生都献给了科技事业。1961年,他更是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并取得了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人的一生没有多少个28年,将28年的年华“隐姓埋名”于科技探索工作,让人钦佩,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核心技术的攻关,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没有十年二十年的积累和沉淀,没有久久为功的定力和执著,要获得成功,比登天还难。

不可否认,科技工作者也是社会人,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也是让科技工作者可以“隐姓埋名”的土壤。有这样两组数据放在一起让人感到心痛和刺眼。一是随着去年日本科学家本庶佑获得诺贝尔奖,意味着21世纪以来的18年,已经有18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平均每年一个;二是一项针对中国青少年的调查显示,有超过八成的青少年的梦想是成为“网红”、明星,理由是能够一夜成名和来钱最快。这两组数据放在一起,难道不让一个实施多年“科教兴国”的大国,感到深思和警醒吗?

氢弹之父于敏老先生去世了,这件事情得到关注,我想也一定远没有一个当红歌手的八卦新闻那么夺人眼球。一个热衷于竞猜所谓明星刚出生儿子父亲是谁的国度,科技创新之路似乎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