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杰

破旧的校舍旁,白花花的牛奶正在被几名小学生倒入水沟……这一幕,太违和了。这份违和感,让这个“湖南贫困县学生把营养餐牛奶倒水沟”的视频,一放到网上就立即引发关注。所有人都在讨论一个问题:这是为什么?

视频所涉学校回应,学生们倒牛奶是因为牛奶喝不完,学校又怕他们带回家了牛奶会过期,出于健康角度必须要求他们在校喝完,这才引得学生纷纷倾倒牛奶。“为健康着想”,听起来,这个原因确实十分重要,也绝对站得住脚。但问题是,这么不正常的现象发生后,追问不能止步于此。如今,网上的质疑颇多,比如,为什么大冬天的非要给孩子供应冰冷的牛奶?没有替代方案吗?再比如,早在2016年,就有人网上指出供应的牛奶十分难喝,追问会不会有安全隐患,后续到底有没有调查?为什么冰冷难喝的牛奶,总能通过层层招标,送到了贫困县学生的手上?

其实“营养餐”向来是个大众的敏感点。贫困县营养餐+浪费,更是敏感中的敏感。说“营养餐”敏感,是因为之前见过不少新闻,营养餐不营养的现象屡屡发生,营养餐到底合不合格,始终是大众最关注的问题;说“贫困县营养餐”敏感,那是因为贫困县这类资金的使用去向,涉及到扶贫成效,也涉及到公众的爱心去向。这类钱到底怎么用了?初衷固然是好的,要增加孩子的营养,呵护祖国的花朵,但初衷之外,到底效果如何?无论怎样,“倒牛奶”都不可能是个正常的效果,无论什么理由,都不能坐视这种现象不管。

面对批评,涉事学校可能觉得委屈,但作为供应营养餐的一个环节,他们也绝不无辜。当然,这个环节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才会导致这种现象。比如,学校看见学生喝不完牛奶,想没想过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喝?可能是挑食,也可能是这牛奶确实不咋地,当然也有可能有孩子乳糖不耐受。既然有多种原因,为何偏偏选择“在校喝完”这个方式去解决?原因无非是因为这个方式最好操作,对学生提要求,比对上级提建议要容易得多。面对问题,第一时间去选择治标不治本,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扶贫来不得形式主义,营养餐更不能拘泥于形式。有人说,这个问题没有别的解决方式。这种说法,是不是太低估人的能动性了?扶贫资金怎么用,肯定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事前拍拍脑壳想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事后再拍拍屁股委屈说自己也没别的法子,如此懒政,当然是做不好工作的。有句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孩子不吃,就要找原因,换位思考:每天都是冰冷的牛奶,自己想不想喝?如果口感再如网上说的“难喝”,是不是还要逼着自己喝?这些只不过是人之常情啊。当然,彻底追问后,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孩子的问题,就要教育他们,勤俭节约,不要不把爱心当回事;如果是牛奶的问题,就要反映情况。中国市场上这么多牛奶、那么多丰富的蔬菜水果,为什么非要拘泥于这一家?又为何非要拘泥于牛奶,可不可以有些选择?多从根上找原因,才能杜绝工作沦为形式,才能既保证孩子健康,又不伤害社会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