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冶职工开荒。

唐亚君 川报观察记者 王代强

一曲《南泥湾》,让人们永远记住了八路军三五九旅自力更生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为“塞上江南”的故事。这样动人的故事,也在攀枝花发生过。十九冶(前身为冶金指挥部、第二指挥部)开荒炳草岗,就是其中之一。

1965年,十九冶入攀先遣队已将水、电接通,建设基地初步形成,近两万建设大军陆续开进攀枝花。

当时的攀枝花,虽不完全像传说中的“不毛之地”,但在今日的主城区故地,依然人口稀少,十分荒凉。在这没有后勤依托的地方,突然猛增了成千上万的移民大军,物资供应十分紧张,尤其是蔬菜副食奇缺,采购困难,建设者们基本靠咸菜拌饭过日子,生活十分艰苦。

营养跟不上,高强度的劳动让职工肝炎发病率急升。十九冶只得将唯一一台“戛斯”车放到西昌和云南元谋、大姚、昆明等地去买菜,但因路途遥远,好菜拉回来时已变成烂菜。

攀枝花的“南泥湾”——十九冶小农场。

见有的职工从老家带来菜籽,利用休息时间开荒种菜,十九冶领导立即发动职工也动起来。这一来职工们星期天也不休息,甚至一天就开荒10多亩。荒开好了,但攀枝花5月前是旱季,滴雨不下,自来水只够供生活生产使用,很多菜没法种,只能等雨季到来种包谷、地瓜。后来,在“二指”的统一规划下,十九冶在炳草岗建立了一个小农场,选派职工专门种菜、花生、包谷,并养牛、羊、猪等。没有肥料,便把生活区厕所的粪便收集起来,挑到山下晒干,再用板车拉到炳草岗小农场。十九冶人亲切地称他们开垦的这些农场为“我们的南泥湾”。

(图片均来源于十九冶档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