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刘志杰

“两会”虽然结束了,但今年很多“两会好声音”仍深深印在人们心中。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些关系到你我他每个人的身边“小事”,却也是代表委员们牵挂的民生大事。回顾这些两会好声音,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那些引起广泛讨论的建议,讨论的不仅是建议本身,还有建议实施后的影响;那些深受好评的建议,给出的不仅是政策手段“一招鲜”,而是充分考虑到当下社会的技术、法治等实现可能性,多部门合作通力解决民生痛点。

美好生活本就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绝不可能靠“一招鲜”达到目的。比如,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看似是教育领域的问题,但却也涉及到劳动关系、男女权利义务分配甚至炒房行为等多方面的影响。再比如,同样是为了提高生育率,有代表委员提出延长女性产假到两年,就被网友骂不现实,但男女双方共同休产假、男女共同分担家务社会劳动、幼儿园延长放学时间等建议,却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看似这些建议不直接作用于提高生育率,但因为它能够解决生育后的各种问题,所以更有效果。

除了多领域协调的制度手段,“技术”也是很多民生建议中屡屡涉及的关键词。谈到独生子女父母随孩子落户这件事情上,有建议就明确指出,可以通过各地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让跨地区的户籍管理不难么难。的确,过去,由于时代条件限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管理往往限制比较多。但如今,各地之间人员流动早已足够充分,信息流动从技术上也绝对可以实现,用技术服务民生,是未来改革中要充分重视的一个方面。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涉及到“人”的民生工作,同样不能靠硬来,“一招鲜”永远不如多方面解决人的实际需求管用。不管是技术手段还是制度手段,在通往美好生活的路上,全社会各领域都绷紧以人为本这根弦,决策自然就能科学,事情自然就能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