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明泉

一、战疫文艺的时代内涵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有一个家/我有一个家//不是孤零零的一家/中国总体是一个家//从来没有见过/家和国靠得如此紧密//一家人伸出一个拳头/可以击碎任何灾难

这是89岁诗人木斧在他去世前几天专门为湖北疫区人民写的诗《你就是我》(《星星》诗刊上旬刊2020年4月)。诗中真切表达了面对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只要你我团结如一人,具有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家国情怀,就可以击碎任何灾难。这首诗,是木斧一生体悟的直白表达,也是他留给世人战胜疫情的殷切希冀。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四川文学艺术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报告文学、散文、小说、戏剧、美术、书法、音乐、民间文艺、曲艺、杂技、评论等以及时迅捷的创作呈现井喷之势,掀起了反映和表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文艺热潮,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战疫文艺”现象。所谓战疫文艺,特指我国专业和业余文学艺术创作者发表的以抗击新冠肺炎为题材的各类文艺作品,借以反映和表达中国人民在非常时期与疫情展开殊死搏斗的过程和气概,以此记录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激励斗志,祈愿家国安好,发挥文学艺术独特的社会功能。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部署,中央指导组加强指导督导,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筹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履职尽责,社会各方面全力支持,开展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广大医务人员英勇奋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勇挑重担,科技工作者协同攻关,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新闻工作者、志愿者坚守岗位,快递员、环卫工人、抗疫物资生产运输人员等不辞劳苦,亿万普通劳动者默默奉献,武汉人民、湖北人民坚韧不拔,社会各界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捐款捐物。经过艰苦努力,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正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抓紧解决复工、复产、复学、复商、复市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支持,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

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指导下,四川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所在单位或市州安排的各项应对疫情的工作,同时关注战疫一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用心、用情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四川围绕主题作品创作推广、居家文化套餐供给、防控知识宣传普及,组织发动全省文艺工作者严肃创作、积极引导、热心服务,营造全民参与疫情防控的浓厚氛围。一是实施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特定写作计划,面向全国征集确定10个重大选题创作扶持对象,重点扶持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创作出版。开展作品线上征集活动,引导文艺工作者创作诗歌、歌曲、曲艺、戏曲、广播剧、书画、摄影作品等共计25万余件。开展作品二度创作,遴选25首诗歌,组织文艺频道频率主持人配乐朗诵。二是在“学习强国”全国平台率先推出“凝聚力量传递真情”原创诗歌展播专辑和四川优秀战疫歌曲展播专辑,展播诗歌9首、歌曲52首,其中12首歌曲入选“学习强国”全国优秀战疫公益歌曲。截至2020年4月底,在人民网“人民战疫”专区展播作品200余件;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移动端等推出文艺作品100余件;封面新闻“四川文艺在行动”专题总传播量超过5000万次;“熊猫听听”展播歌曲、曲艺、广播剧作品160余件,广播剧50部;咪咕音乐展播歌曲400余首,累计播放量超3100万次。四川交响乐团开展“宠爱你的耳朵”经典交响乐线上聆听活动,四川省川剧院推出“云观剧”活动。三是联合抖音发起“艺起来战疫”话题,开展“艺播云天”抖音直播活动。截至2020年4月底,发布“艺起来战疫”视频2200余条,播放量超2亿次,居同类话题播放量之首;“艺播云天”抖音直播观看人数超400万人,曲艺家直播科学防控疫情深受群众喜爱。组织开展“家庭战疫VLOG大赛”,征集全国投稿2500余件,遴选发布400余条。微博话题“家庭战疫一起来”阅读量超过15亿次。四是开设灾疫伦理影视专题,针对居民长期居家心理变化,截至2020年4月底,协调省内9家影视制作机构免费提供40部影视剧播出版权,帮助居民疏导情绪;组织广电网络、IPTV开设 “宅在家里看好剧”“致敬美好新生活”等影视专区,提供3000多部影视剧、动画片、纪录片免费观看,日点播量超1000万次;组织各级广播电视、传输译制机构、网络视听机构,精心编排综艺节目500余部,日均点播量超12万次。

收入《生命至上:四川战疫丛书·文艺卷》的作品就是反映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成果,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播电视局(简称省广电局)、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省文联)和省作家协会(简称省作协)推荐选编,上篇为“文学篇”,主要选编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四个门类的优秀文学作品;下篇为“艺术篇”,主要以直观反映抗疫的歌曲、绘画、书法等作品为主,同时选录部分戏剧、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等优秀文艺作品。本书是四川作家、艺术家关注疫情现实、记录举国战疫、表达时代意志的真实反映,为战疫文艺如何书写提供了美学范式的四川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所以,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四川战疫文艺虽属激情创作、及时书写,但在艺术质量上尽可能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标准来要求,涌现出不少触动心灵、讴歌英雄、弘扬民族精神的可圈可点的佳作。

二、举国战疫的客观记录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加之春节临近,人们更加担忧。1月23日10时起,武汉市封城。1月25日正月初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他强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习近平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全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坚信我们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履职尽责,广大医务人员冲锋在前、无私奉献,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战。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四川战疫文艺在向纵深推进中,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国家立场,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歪风邪气,在《宪法》允许范围内开展文艺创作活动,正确处理“歌颂与暴露”问题,自觉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紧急行动、全力奋战,无私奉献、英勇奋战,众志成城、团结奋战的斗志和气概,为新中国的战疫保卫战奉献了特殊的艺术力量。

我们看到,战疫文艺作品在主题上集中一致,在形式上多种多样,注重新媒介与互联网的及时性和传播力,强调观赏性、连续性和互动性。在表达上,不仅止于歌颂赞扬,而且有深度思考。这使得战疫文艺在美学特质上升华了中国美学的崇高精神,强调了中国美学的自强不息内涵。

注重将重大题材巧化为诗行的梁平深情写道:“庚子年正月初一,没有人说拜年,/没有人还能够笑容满面。/所有的表情被牵挂拧成一股力量/——保卫武汉,保卫家园。/长江一级响应,黄河一级响应,长城一级响应,/众志可以成城,在中国就是王牌。……没有降不了的妖、过不去的坎,/我已经备了一壶上好的酒,/为人世间的福寿安康,满上,/等门上的封条撕了,一二三,干!”正当万千家庭准备团圆时却突遇疫情蔓延,尽管人们没有笑容、大门封锁,但“所有的表情被牵挂拧成一股力量”,坚信中国的“王牌”是众志可以成城,有了这张“王牌”就“没有降不了的妖、过不去的坎”。到那时,诗人备上的好酒为人世间的福寿安康而斟满。这里,把举国抗疫意志与人们的期待用中国特有的“酒”联系起来了,使诗情散发出独特的鼓舞人心、消除忧愁的意味。

李自国的《我的中国,我的英雄》掷地有声:“凭栏杆,肠思断,一双双救援者的手/托举生命从疫情的灾难深处重返人间/浩浩荡荡的逆行者跨越万水千山/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大江南北/他们,来自子弟兵队伍、海陆空医院/来自30个省市自治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的勇敢与决断//抬眼望,问苍天,是他们用生命诠释着生命/为我们阻击疫情,疗救心灵的无尽伤害/是他们用人间温暖着人间的大爱/哦,是新年的暖风拂动隔离病区的回廊/是希望的彩虹涌动出白衣天使的岁月流光/是救援者出征的形象让我们豪情万千”。王国平的《中华无恙——写在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情真意切、祈福愿好:“针尖凝聚力量/点滴传递坚强/万顷大爱汇长江/愿我的亲人无恙//愿你无恙,愿他无恙/我们心手相牵/真诚守望//万水隔着千山/病房连着心房/十亿脊背挺成梁/愿我的祖国无恙”。

在抗疫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守家国、卫人民的重要力量。《待发》《来了亲人解放军》等美术作品,着力刻画军人的战疫风采。这些作品中威武的士兵队伍、坚毅果敢的军人风貌,给人以强烈的安定感,强化了观者抗击疫情的信念。同时,国家战胜疫情的决心与力量,也在对人民军队的描绘中得以展现。

饶进的《抗击疫情》以宣传画形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作品人物造型是一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的女性医务人员,作者将长城的符号元素融入人物头像中,寓意众志成城抵御病毒。这幅作品异常鲜明地表达了全民战疫、医务人员冲锋在前的感人形象。钱磊的《庚子鼠年的这个春节》在构图上结合传统中国画卷轴形制的方式,将一众人物、多个镜头展现在画面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医护人员忙中有序的抗疫工作。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着着(藏族)采用藏族唐卡的天然矿物质颜料和传统工艺手法与国画形式来表现《曙光里的天使》,象征光明与希望的酥油灯所发出的光亮照亮人心,照亮未来。作品除了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致敬外,还表达了抗疫必胜、中国必胜的坚强决心。绵阳剪纸艺人黄英的《龙虎拒疫护生保安》构思巧妙,龙和虎都是民间的降魔之王,鸡吃疫虫,龙虎鸡众兽神除五毒,中间寿桃与花瓶寓意健康幸福平安。整个剪纸画面有机组合,寓意祖国平安康宁。陈世云的剪纸《不破楼兰终不还》、叶牧天的《中华好儿郎,战胜世间瘟魔狂》、游琴舒的《万众一心共抗疫情》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了热情的讴歌,表达了全国人民共抗疫情的必胜信心。

四川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谐剧表演艺术家张旭东(叮当)创作了大量全民防疫宣传的曲艺节目,将谐剧的表演性、市民生活的日常性、防疫工作的科普性巧妙结合,有效地实现了通俗艺术手段对抗疫工作的支持、推广和传播,使科学防疫变得更为贴近生活、鼓舞人心。

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简称省音协)向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简称中国音协)报送的优秀战疫公益歌曲《@亲爱的》《我相信》等,在“学习强国”平台展播后引起广泛共鸣和强烈反响。

自贡市杂技团推出抗疫作品《把最坚硬的鳞给你》,歌颂“逆行者—建设者”,以情景剧的形式表达众志成城的抗疫精神,以杂技技巧展示气势如虹的“中国力量”。

我国遭遇这场疫情蔓延是史无前例的。四川通过多种形式的战疫文艺作品舒缓人们的心理压力,激发全民抗疫的斗志和信心,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华儿女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筑起抗击疫情的巍峨长城发挥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

三、生命至上的人文表达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开始就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中央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中国抗疫斗争伟大实践,有力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坚定的人民立场,深厚的人民情怀,为我们赢得这场疫情防控斗争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力量。当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英勇奋斗、扎实工作,以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践行服务人民的铮铮誓言,擦亮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家家户户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生活秩序。艺术触须与生命关怀、人性善美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战疫文艺创作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战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书写了中国人民与重大传染性疾病作斗争的伟大篇章。

“人民至上”始终是文艺创作的主题。当代军人和医护人员是人民生命的守护者,战疫文艺多以他们为题材,反映紧急关头,逆行冲锋的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们。陈建新的油画《鲲鹏出征——逆行的光辉》将我国的大型运输机运20(绰号“鲲鹏”)置于画面正中,一群军队医护人员在机舱外列队前行,画面逆光的设置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背景中的朝阳冉冉升起,象征着在军民的共同奋战中,战疫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作品的两侧,作者还结合了中国书法讲述画面故事,既是油画语言的补充,也是传统文化的体现。邝明惠的《待发》,以出发前检查医药用品的解放军医护人员为表现对象,用机翼、装载车、人物的不同姿态来分割画面。画面中,迷彩服、机翼的重色和药品用具包装箱的灰色形成有机对比,营造一种稳定感,在有序的形象展现与墨色表达中,抗疫必胜的决心得以彰显。袁泉在《来了亲人解放军》中描绘了一群空军军医刚刚走下飞机,连夜急速奔赴抗疫前线的场景。画面采用写实手法,前景是几位军医拎着医用包,目光坚定、大步流星走来,远处绘有众多军医的身影和军用飞机。为了表现夜晚情景,画面远景墨色深暗,前景人物光亮,这一表现手法也暗喻了解放军战士必将驱散黑暗,带来光明。整个画面充满视觉张力,展现了解放军护佑人民生命安全的形象。

赵晓梦的《让他们安静地睡一会儿》以独特视角描写与病毒厮杀的最美逆行者在岗位上的凌乱睡姿,讴歌守护抢救生命的大爱情怀:“这是一天中难得的中场休息/与病毒厮杀,耗尽了他们的体能/时间再伟大,有时候也不作为/既然死亡动了恻隐之心,悄悄/按下了暂停键,就让他们安静地/睡一会儿吧。尽管睡姿狼狈/却足以刺痛任何一双眼睛/即使作为对手的病毒,此时都不/忍心打扰他们//只有睡着了,他们的眼神才不会/拐弯。这些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他们在岗位上的凌乱睡姿,纠正着/我们眼泪的偏差,也纠正着我们/对生命的认知。骤然收缩的心房/不只是疼,还有某种卑微/与温暖”。李永才在《赞白衣天使》中写道:“一种疫疠,像寒风一样/穿过一个又一个城市的窗口 /让中国每一个窗口的小船/在风中摇晃/谁能为他们鼓起风帆?只有你/——白衣天使,像如约而至的春风/为他们鼓起生命之帆/我在城市的漫游里,看见了窗口的白云/她春光一样闪现,那么饱满而轻盈/像我的亲人”。白衣天使像春风鼓起生命之帆,更像亲人使风中摇晃的小船平平安安。这种生命依赖依靠,更觉医护战士的英勇而坚毅。彭程的《最美的面孔》将16张神情各异的医护人员肖像展现在同一画幅中,着力表现他们摘掉口罩后满脸勒痕的模样。在人物脸庞的刻画上,作品刻意描绘人物的疲态和脸上的勒痕,并用偏写意的形式描绘人物的精神状态。画作展现了医护人员奋战后疲惫不堪,却又坚定乐观的职业操守,讴歌了抗疫战士们的奉献精神。吴英的画作《妈妈,等您回来》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医护工作者的艰辛与付出。画中,孩子望着电视机里的妈妈,似乎在唤着母亲的归来。画作聚焦于“逆行者”们的家庭,令观者体会到勇赴战场的医护人员,同样是父母、儿女和亲人的牵挂。作品所展现的孩童翘盼之姿格外令人动容,其对于医护工作者的深切关怀自是不言而喻。

围绕传播大爱、弘扬真爱、歌颂友爱,王巍创作的《白衣天使的心声》、周思源创作的《感恩有您》、成都音乐家协会(简称成都音协)创作的《我相信》等,都生动地诠释和展示了社会主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动人大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关注生命,不仅是对生命的救护,也包含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著名诗人张新泉的《庚子年正月初五,阳光灿烂》从小猫对口罩的好奇、斑鸠天籁般的鸣叫延伸到口罩封嘴却不能失去居家隔离生活中的笛音:“小区园内除了我和我的影子/只有一只小猫,好奇地/把我的N95口罩打量/斑鸠扔来天籁般的咕噜/真好听!即使夹带着飞沫/我也不在乎落到脸上//对面三楼有人喊——/张大爷,把笛子吹起来哟/今天我们合唱《怀念战友》/让老太阳也学会热泪盈眶”。

四、忠于事实的艺术呈现

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出现许多超出我们想象的事实,比如如何想方设法上战疫一线,如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社区安全,如何千方百计提供保证人们生活的必需物资,如何齐心协力、中西医结合医治患者等事实,反映出中国人民借鉴古代抗疫经验智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创造性开展防控疫情蔓延的独特做法和有力措施。这些鲜活的事实,既是战疫的过程化呈现,又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真实材料。

创作应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此次疫情影响之广前所未有。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尤其是创作者在这次疫情没有解除之前是不可能深入疫情暴发现场的,只能从各自居住地通过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间接了解和感受全国防控阻击的情况,而自家所在地情况也只能是局部的,也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战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战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性而挑战艺术反映真实的底线,这不是战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

值得肯定的是,四川作家、艺术家始终坚持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原则,力图从身边所见所感入手,增强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李锡荣的报告文学《报答》记叙四川汉源与湖北人的特殊感情,读来令人动容。在四川汉源人的心目中,他们的先辈都是从湖北省麻城县(现麻城市)孝感乡迁来的,这“在湖广填四川”的史实里可以找到线索。汉源与湖北的血脉再一次接通则是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湖北积极支援汉源,不光捐款2115亿元人民币,还组织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奔赴汉源,与汉源人民一起重建家园。116个公路、学校、医院、住房援建项目,遍布汉源的每一个乡镇,崭新的汉源城在萝卜岗上拔地而起。武汉大道、江汉大道、鄂州路、黄冈路……汉源的山山水水,镌刻下难以磨灭的湖北印记。从那时起,在汉源人眼中,湖北人就是自家人。湖北武汉疫情发生后的2月9日,汉源县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5名成员启程。她们来自汉源县人民医院和汉源县中医医院,她们的医院,当年都由湖北人民援建。曹梦诗是县中医医院最先报名的一个,汶川地震时她还是初中生,目睹了家乡的学校、医院、体育馆重建全过程,她说,知恩图报,要用行动来回报。截至2月25日,汉源县累计向湖北捐助1076万元。更值得人们记住的数字则是:33万人口的汉源县,有22万人参与了捐款。作者讲述了几个感人的故事:清溪镇水果种植专业户李建和妻弟南沂向湖北襄阳捐赠25吨蔬菜水果。受他们委托,徐路林、申玮夫妇2月11日深夜两点从汉源出发,经过24小时、1300公里长途跋涉,将闪耀着川西阳光色泽的果蔬送抵襄阳。返程前,襄阳民政部门给了他们一箱方便面,以供路上充饥,但一上高速,他们就把这箱方便面送给了卡点上值勤的工作人员。县城居民文志成收购25吨莲花白并雇车运往鄂州,农场主肖丁菱用9天时间凑集16万枚鸡蛋,汉源县经果林联盟400多名成员捐出5吨大米……据不完全统计,汉源各界捐往湖北的蔬菜、水果等生活物资达29988吨。向着湖北,汉源人一次次出发。这种知恩图报、携手抗疫的人间大爱情怀,真切反映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共渡难关的互帮互助品格。

如果说《报答》主要记述汉源对湖北的集体感恩,那么曾散的报告文学《温暖的光》则讲述了几位当年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医护人员的故事,把医护人员崇高的救死扶伤职责和知恩图报情感融为一体,为读者真实描写了医护人员的内心世界。“5·12”汶川特大地震与新冠肺炎疫情相隔12年,中国经历着多灾多难的磨砺。作者将身处两次灾难的人们联系起来,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两地、独特的情感书写共同抵御灾难的精神气质,使作品散发出“温暖的光”。这是人性至美之光,民族大爱之光,能够驱散一切阴霾和病毒的华夏之光。

“因为我和其他的护士不一样,我是汶川人!”2008年5月12日的经历,佘沙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年她12岁,在汶川县漩口镇逸夫楼小学读五年级。那个下午,他们在教学楼五楼上音乐课,老师的手指飞舞在电子琴上,突然,教室摇摆起来,琴声戛然而止。他们几十个孩子也随着教室的摇摆翻滚在地,哭声、叫喊声、轰隆声、垮塌声……幸存下来的家人聚在一起,临时搭个棚子,远远地守着那个已经被夷为平地的“家”。第二天,解放军来了,医生来了,志愿者来了。再后来,灾后重建的队伍也来了,满目疮痍的漩口镇一天天康复。初中毕业那年,佘沙选择了学医,入读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父亲头破血流的场景时常在她脑海闪现,废墟中那些白衣战士的身影深深地镌刻在她心里,那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拯救生命。“感觉救死扶伤的他们很神圣。那时我就在想,如果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就好了。”12年的光阴,改变了当年的灾区,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佘沙长大了,成长为一名护士,也成为一名有如当年逆行的白衣战士。这是佘沙人生中第一次远行,带着亲人的牵挂,也背负着医护人员的责任与担当。载着一群逆行英雄,四川航空3U8101航班划破长空,准时起飞。一道浑厚的嗓音在机舱广播中响起:“我是执行本次航班飞行任务的机长刘传健,首先向你们致敬,你们是最美的逆行者。我们的身边总有那么一群人,在面对困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你们就是这样一群人,是我们的英雄,希望大家平安回川。”英雄机长刘传健还来到客舱,为出征的医务人员助威壮行, “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声音此起彼伏。英雄送英雄,英雄惜英雄。飞机稳稳降落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广播再次响起:“离别之际,非常不舍,期待你们早日平安凯旋,到时候我们再完完整整地接你们回家!”英雄机长的声声祝福敲击着佘沙柔软的心,称她们为逆行的英雄,而在她的内心深处其实早就铭刻着一群逆行英雄的身影。

除了佘沙,还有一位汶川女孩,她叫邓小丽。她是一位羌族女孩,准“90后”,出生在汶川县刻枯乡,是来自四川省人民医院骨二科的一名护士。跟佘沙一样,邓小丽报名后也不敢告诉父母,她跟丈夫商量好要瞒着家人。“你还不跟我们讲实话?我们已经猜到你是去了武汉。” 到武汉的第三天,母亲就在微信视频中责怪邓小丽。疫情暴发以来,她时刻准备战斗。她说,即使不来武汉,也会在本医院前线战斗,所以提前把刚满两岁的女儿送回老家。

邓小丽说,平时可能连续工作12个小时都没问题,但是穿上防护服之后,不到一会儿就感到难受,胸闷、气短、呼吸不畅、大汗淋漓,人都是虚脱的。护目镜也是一道难关,模糊且不说,邓小丽本就戴着近视眼镜,再加上护目镜和N95口罩压着,鼻梁上第一天就被压出了伤,她说幸好隐形眼镜带过来了。工作中虽然辛苦,但是看到病人逐步好转,陆续有一些病人出院,那是邓小丽感到最高兴的事。

这篇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报告文学《温暖的光》的作者曾散是湖南宜章人,他记述的几位女医护工作者都与汶川地震有关系,其选材独到,细节捕捉到位,人物形象鲜活,把什么是“温暖”讲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书法篆刻作品如何参与战疫?它以各具风格的笔墨刻写,表达四川书法艺术家“众志成城祛疫鬼,银钩铁画写深情”的创作责任。戴跃的行书《庚子感怀》是他居家避疫、辗转难寐时真情流淌的日记,其小行草笔健韵流、深情激荡、清气奔涌、小中见大,反映了作者以文记事、以书见品的创作格制。何应辉的隶书自撰联“六百里驱战甘如意,万千人动情赞楚荆”,是作者有感于辗转四天三夜搭车、骑行300公里,急返武汉参加抗疫的女医生甘如意的动人事迹而撰,并以笔力沉雄、意趣朴厚、略参大篆笔意的摩崖刻石隶书作书写,气格沉雄,宏博清超。何开鑫的草书“江城有疫火雷镇,华夏无虞云海宽”,笔墨刚柔并济。林峤的行书自撰十五言联“聚力八方,医者慈心,千里整装驰武汉;成城众志,国人同忾,九州燃烛送瘟神”。格清调雅,端厚峻健。这些作品反映了四川书坛以全民抗疫为契机,饱蘸浓墨、饱含深情的翰墨情怀。

五、立足精品的审美追求

目前战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主要因为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们情系疫区、为之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这就为战疫文艺创作带来了前期的时空局限,其文本的分量和美学价值就难免有所削弱。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的。灾难题材的特殊性,内在隐含着书写方式的独特性。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不可更移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生命生存生活状态之中,深入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战疫文艺在经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之后,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必将奉献“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独特文本。

对举国疫情防控过程和事实的真切认知和审美把握,是检验作家、艺术家创作水平的基本准绳。这既需要整体认识全国抗疫形势和走势,又需要洞隐烛微、见微知著,在选择细节铺陈时予以生发和写意。

期盼平安、祝福每一个人,是战疫文艺所表达的最普通而又最真诚的情感。当灾难降临大地的时候,每个人最渴求的就是平安健康。这种特定语境内在规定了创作题材与心性表达的基本逻辑,给创作者带来突破主题集聚和情感泛化的难题。欲在众多同类书写中与众不同、另辟蹊径,见他人之未见、言他人之未言,需要的是创作者独特体验、思考深度和语言表达魅力。罗伟章的散文《我在成都祝福你》记叙身处新冠肺炎疫情之中的真实感受和思考。大家都处在共时同境状态下,许多抗疫过程人皆感知。如何表达这种特殊状态和社会情绪?罗伟章以简洁而细腻、跳跃而流畅、纪实而空灵的笔触,为读者提供了具有抗疫社会价值和审美意味的文本。他叙述道:“记得是1月22号,我去单位,出门前儿子递上口罩,说是他网购的,刚到货,非让我戴上。我虽接了,却嫌小题大做。那时候,成都戴口罩的还不多。……然而,武汉封城的消息很快传来。封,就是密闭,就是隔绝,进不去,也出不来。当能自由进出的时候,进不进去,出不出来,都无所谓,可不让你进,特别是不让你出时,即使里面鲜花铺地,也会生出窒息般的压抑感。何况那是高发区。我立刻想到武汉的师友,发去信息安慰,叮嘱注意安全,多加保重。这样的话实在苍白,但此外我还能做什么呢?就像过后几天看到各地医务人员驰援湖北,集结武汉,恨自己当初没学医,否则在这关键时刻,也能出手相助。作为一个写作者,其实是多么无力,多么脆弱,大敌当前国家有难的时候,往往沦落为旁观者。”封城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和作家自己无能为力的感叹,寥寥数笔,直戳心里。罗伟章这篇散文发表于2020年1月30日的《文学报》,是对当时抗疫过程的记录和感知,其现实生活情形已成为过往记忆而留存于世,转化为这场罕见的抗疫史实的文学资料,丰富着中国战疫文艺的品格样式。

刘裕国的报告文学《愿化春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士周娴的武汉战疫故事》以真实传神、细腻温婉的描写,刻画了“90后”护士周娴平凡而超凡的英雄形象,为读者了解武汉抗疫细节和艰难过程提供了特殊文本。作者满怀深情地在开篇写道:“都说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这场对新冠肺炎的阻击战中,一批成长起来的‘90后’,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毅然接令,英勇无畏,舍小家,为大家,纷纷奔赴抗疫第一线。他们用信念点燃自己,用青春诠释壮丽,如春风抚慰着那片受伤的土地。他们肩负起了国家重担,成了不可或缺的战疫力量。他们有的刚参加工作、还没结婚;有的成家有了几个月或几岁的孩子。他们给世人一个大大的惊讶:这群昨天还备受长辈呵护的孩子,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2020年战疫,祖国放心地把接力棒交到了他们手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护士周娴,就是他们当中最普通的一员。”接下来对周娴的抗疫事迹做了详细记录。

周娴出生在青城山脚下一个小山村。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面八方的白衣战士爱洒都江堰,一份感动铸就理想。她2010年进入华西医院实习,2011年参加规范化培训,2013年定科于华西医院胸外科,2018年参加中国国际救援队。2020年1月20日,各地新闻都开始陆续报道疫情,一场没有硝烟的鏖战即将开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也开始在网上发自愿报名登记表。周娴一共三次报名。她是铁了心要去武汉。从接到通知到出发,周娴一直收到来自同事、朋友、亲戚发来的信息,为她加油、打气。她很感动,只是觉得这真的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一件自己义不容辞的事情,就像当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大家都来帮她们一样。

2020年2月7日17:05,华西第三批医疗队抵达武汉。2月8日吃完早饭,开始了紧张的培训,华西医院感染管理部主管技师给他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防治知识的培训。让周娴打怵的是传染病尸体护理,学习过理论知识,但上班这么几年还从来没有实际操作过。培训老师让他们保持心态稳定、自我开导、自我减压,不要去想明天病房将会是怎么样。接下来,穿脱隔离衣的训练又开始了。2月9日,分组后,组长高慧组织全组5个成员再次练习穿脱隔离衣。让周娴没想到的是,自己居然做错了一个步骤:还没取下护目镜,就先把手套给脱掉了。要是在病区现场,这样的失误,就等于在谋杀自己!这事让周娴想着就后怕,也深深地自责。她问自己,若不能战胜自我,到了现场还怎么战胜病毒?当晚8点,周娴穿上隔离服,全副武装,走进病区……在救治一位老年病人的时候,老人呼吸不畅,期待地望着周娴,突然伸出枯瘦的手抓住她的手,抓得很紧。老爷爷的动作吓得周娴哆嗦了一下,但她很快镇定了下来,她知道他比她更恐惧。周娴拍着他的手,安慰道:“爷爷别怕,戴上面罩舒服一点。”

28号床是位70多岁的老爷爷。输完液,周娴为他取留置针,老爷爷突然问:“你们有没有指甲刀?”指甲刀哪有随身带着?但周娴还是说:“有呀,您等一下。”老人说:“你看,我这手根本不是手了,像鸡爪爪了。”说着,他举起手,笑着。老人还挺幽默的。周娴到护理台找来指甲刀,正要递给老人,看着他伸出的手颤颤巍巍,便说:“爷爷,我来帮您剪。”老人一听非常感动,说:“谢谢你啊,姑娘。我活了70多岁,第一次享受这样的待遇。你们这么辛苦地从四川跑来救我们,真是活菩萨。”看着周娴,老人觉得一股和煦的春风,轻拂着焦渴的心田,一滴滴热泪从眼角滚落出来。老人不由得抬起另一只手,向周娴敬了一个礼。周娴心中一颤,鼻子一酸,眼睛热热的。她转过头:她不能哭,护目镜花了影响干活,她硬生生把眼泪给憋了回去。临走时,周娴鼓励老人:“爷爷,您要好好配合治疗,争取早点出去和家人团聚,欢迎将来到四川看大熊猫哦。”老爷爷点着头,说不出话来。他还不知道,眼前这位笑眯眯的护士姑娘,正忍受牙痛的折磨,已经好几天了。

半个月后,所有的工作都得心应手了,心里的恐惧也逐步战胜了。周娴一边在任劳任怨地付出,一边在向心中的一个伟大目标靠近。这个目标就是入党。周娴默默地在心里埋下了三个期许:早日结束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日回到四川与亲人团聚,早日在党旗下举起右手宣誓。

我之所以引用刘裕国报告文学的详细内容,是认为他通过对周娴的采访,记述战疫过程非常细致生动,战疫医院的不少情节不为外人所知,使作品具有叙事现场感和语言雕塑力,是一篇难得的战疫报告文学作品。

《人民文学》2020年第6期发表谭楷的报告文学《你们是最美的白衣天使》。作者在名为《找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的创作谈中写道:“苟慎菊医生在电话中说到她四岁的儿子,因为想念妈妈,画了一只大乌龟,驮着红十字药箱,比兔子跑得更快,我觉得太有趣了。转念一想,我曾是《科幻世界》总编,也是全国少儿科幻画的评委,便请苟医生了解一下,同行的医护人员的娃娃,是否有类似的表现。一打听,不得了,十几个娃娃都用绘画表现抗疫,以及对爸爸妈妈的思念。他们画得非常精彩!为抗疫,白衣天使与子女分离了两三个月。这一分离,竟让孩子们在一夜之间变成画家、诗人。经我提议,省科协决定举办抗疫题材的儿童画展,包括华西医疗队队员的子女在内,一下子收集到五千多张作品。由此,我找到了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医疗队成员,一多半是年轻的妈妈或爸爸。每天,等到他们回宾馆后,从聊娃娃的科幻画入手,个个话语滔滔,自然而然就讲起了许多发生在病房的动人故事。”作者通过采访华西在读博士基鹏、护理师张耀之,以朱医生之口描述华西医疗队队长罗凤鸣、ICU的护士后来成了“小卖部”专职“老板娘”的冯燕、康焰最得力的搭档田永明护士长、华西同窗夫妇苟慎菊与路遥等人物,以第一人称讲述武汉战疫经历和独特感受,极为真实地再现医护人员投身抗击疫情蔓延的悲壮而无畏的奉献精神。

比如,作者笔下的护理师张耀之。她柳眉杏眼,年轻靓丽,一身川妹子的灵秀之气。农历腊月二十九日一家人欢天喜地回老家达州宣汉县过春节。一切在电话铃响之后改变了。刚下高速公路,她接到办公室电话,说她被选为第一批赴鄂医疗队成员,明天必须回成都,大年初一出发去武汉。老公说:“初一出发——不晓得疫情有好严重!”张耀之说:“初一出发——不晓得武汉的医院好缺人手!”他们决定到外婆家,提前吃一顿年饭,住一夜就返回成都。外婆一愣:“刚刚来,又要走?”她爸爸解释说:“武汉暴发了疫情,国家组织了医疗队,要派我们娇娇去武汉,抢救那些病人。”告别时,外婆要为她唱一支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她的外婆90岁,沉浸在回忆中。宣汉是川陕革命老区,曾走出多少英勇的红军、解放军、志愿军。黄毛丫头时,她就唱过《送郎当红军》;当上乡妇联主任时,送别本乡那些光荣参军的小伙子,她唱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那是她“激情燃烧的岁月”。她大声唱,张耀之在给她打拍子。因为年代久远,她唱得有些跑调,但歌词完全唱对了。“雄赳赳,气昂昂”,大年初一,张耀之跟着以罗凤鸣教授为首的医疗队来到武汉。

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四川战疫小说生动讲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描写抗疫前线和全民抗疫中的最美人物和感人事迹。作品选材广泛,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或中篇或短篇,或小小说等,多角度、多层面反映抗疫过程。这些作品针对医护救治、城市现状、百姓生活等方面聚焦人们的生活状态,凸显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人性光辉,讴歌人间大爱,引导大众正确认识新冠肺炎,提振鼓舞人们战胜新冠肺炎的信心,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强大的正能量。

六、战疫文艺创新无穷期

观察已涌现的战疫文艺作品,主题集中在医护救治、千里驰援、志愿服务、隔离生活等方面,凸显医护人员和当代军人救死扶伤、舍身救人的举国大爱和人性光辉,表现特殊时期全民支援武汉、支援湖北,采取各种严管措施控制疫情蔓延的现实处境与生活状态,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共御巨灾的智慧和坚毅,彰显了社会制度的优越和家国情怀的力量。但是,由于战疫文艺创作之初处在复杂艰难的过程之中,文艺创作与实际情况胶着,许多现实生活素材还来不及消化和深思,难免会出现艺术质量不一、空洞干涩,缺乏人文温度和哲学深度的问题。

对此,我认为战疫文艺创作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深厚的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战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国家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战疫第一线和身边的可歌可泣的战疫事迹和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战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战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

作为哺育中华文明的华夏大地频发各种灾难。文艺是人类心灵与社会良知的书写与记录。书写灾难也成为很多民族的文艺传统之一。中国灾难文学自先秦以来,就一直保持“诗言志”“兴观群怨”“实录直书”的现实主义传统。这一美学传统,在中国当代文艺发展历程中体现得异常突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经历了2003年SARS病毒,2008年初“拉尼娜”严重冰雪冻雨灾害,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甘南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等灾难。在一次次灾难面前,四川文艺工作都发挥了关注现实、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拓展思想深度与提升美学品格的独特社会功能。

为了以文艺理论和评论引领战疫文艺开展富有深度和力度的创作,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简称省评协)动员会员撰写有关战疫文艺研究文章,力图从国家立场、生命关怀、审美价值等方面阐述战疫文艺和发挥社会时评的特殊功能。在疫情暴发不久,省评协在全国率先向全省文艺评论工作者发出倡议:提高政治站位,执行相关规定;加强正面宣传,做好舆论引导;发挥专业精神,深入研究思考展现评论优势,强化社会担当,以鼓励四川文艺评论家拿起手中的笔,书写心中的情,用文艺评论的特有方式激发和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抗击疫情的斗志与活力,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抗疫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坚定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更好地展现中国精神,凸显中国力量。

当下的战疫文艺作品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必须回答的“天问”:人类该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反思;哪里有反思,哪里就有拯救。一个善于从各种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新冠肺炎疫情所引发的关于举国体制阻击、社会力量救助、医护人员保护、科研攻关效能、人文关怀、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城乡环境、人口流动管控、人与居家隔离、群体恐慌心理、各类媒介信息等问题,都需要纳入文艺创作思维视野,予以真实准确的洞悉与形象表达。这种战疫文艺书写中的反思与追问的出发点或目的则是希望通过对疫情的反思与追问来探寻疫情灾难发生的根源,通过战疫文艺来提醒人们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助推国泰民安而可持续发展。

从目前战疫文艺来看,需要着力凸显崇高美学与生命精神的艺术特征。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中认为:“任何适于激发产生痛苦与危险的观念,也就是说,任何令人敬畏的东西,或者涉及令人敬畏的事物,或者以类似恐惧的方式起作用,都是崇高的本源,即它产生于人心能感觉的最强有力的情感。”康德认为:“自然界当它在审美判断中被看作强力,而又对我们没有强制力时,就是力学的崇高。”力学的崇高来自主体采取的审美态度,当我们面对恐惧时,能够从自身心性中产生一种强大意志力,即对恐惧与困难的克服;来自对恐惧与困难客体的认知,客观对象可能真的有力量,也可能没有力量,仅以某种形态显现于人的感官或理智面前,但不管客体是否真的有力量,在审美判断中都被主体看作是有力量。这样,对恐惧与困难的克服就显示出主体力量对象化的投射,从而克服自身的局限与缺陷、弱小与无助,展现出无比的顽强、坚毅与勇敢,在超越其自身的局限时表现出一种崇高的伟大精神。中国当代灾难文艺是对人与灾难的各种关系的书写,尤其是书写着人战胜灾难、克服自我局限性的一面,因而中国当代灾难文艺表现出浓厚的崇高美学特质。这正是当下战疫文艺需要植入的美学“硬核”。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灾难是负效应负价值的体现,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化危为机、转危为安,促使灾难走向它的反面,为人类生存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创造新的变革方式。与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同步的战疫文艺,以笔为枪,以歌鼓劲,为人民抒写,为时代立传,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将化灾难为进步,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吓倒所屈服的恢宏史诗。

李明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

(本文刊发于《生命至上:四川战疫丛书·文艺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版,第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