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 鲜衣怒马少年时

川报观察记者:肖姗姗

说到状元,你会想到什么?

最近抖音上翻红了网络歌手慕容晓晓的歌曲《黄梅戏》,旋律太魔性,无法自拔……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 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呐……”嗯,着红袍,帽插花,这样的衣锦还乡,四川明朝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状元郎杨慎是有过的——殿试被钦点为第一名的荣耀,了解一下?

不要问我杨慎是谁?杨慎就是杨升庵,杨升庵就是那个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大才子,现在新都的桂湖就是他家的“后花园”……

是的,这原本是一个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24岁中进士、点状元,春风得意,平步青云的小哥哥,却在37岁时,因为扭到去管嘉靖帝的“家事”,被贬谪云南,到死,皇帝都没有赦免他。很悲剧的,为自己曾经写下的“是非成败转头空”作了最好的诠释。

在被放逐的日子里,杨慎无一不在思念着故乡,思念着亲人。那年,父亲杨廷和病重,杨慎从云南返回四川探亲,途径金沙江,他百感交集,回想自己曾经溯嘉陵江北上,鲜衣怒马少年时,一日看尽长安花。而如今,沿金沙江而下,却是戴罪之身,流放之囚。

本来是个王者,结果混成了青铜。

杨大状元心有不甘,遂写下一诗《宿金沙江》,表达哀伤。

7月17日,著名作家蒋蓝对《宿金沙江》一诗进行了赏析。“豁达淡泊的豪情,杨慎写得出来。而肠断金沙的哀愁,杨慎也写得出来。更可贵的是,他在诗中巧妙地将相同地点不同时空的心境通过月、江两个意象表达出来,人景合一,独树一帜!”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的关注点,落在了杨慎诗词背后的“金沙江”,这条寄托了诗人无限愁绪的滔滔江水,还承载着厚重瑰丽的巴蜀文明和金沙江文化。

桂湖航拍1(陈常宁摄)

而今,我们行走宜宾、攀枝花、甘孜……都能邂逅金沙江的豪迈或柔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桂湖航拍2(陈常宁摄)

蒋蓝解析明朝四川唯一状元杨慎《宿金沙江》

江声月色寄乡愁

两千多首诗歌

《宿金沙江》最独特

杨慎,明朝大才子,11岁诗,12岁作文,一生作诗约2300首。在《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中,能读到杨慎的6首作品。其中,一首《宿金沙江》,因其修辞之丰富,情感之真挚而被推崇。“在整个明朝的历史中,四川只有一位状元,就是杨慎。”蒋蓝强调,没有了解杨慎的人生,不足以谈他的诗词。

杨慎是个天才,他曾在中国科举史上,创下了一个“神话”:21岁参加四川乡试,考取第三名;24岁参加全国会试,获得第二名;接着殿试,被钦点为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一举成名。“三、二、一的进阶,杨慎堪称少年得志。但在他的仕途中,却因为坚持‘大礼议’的原则,冒死进谏,得罪了嘉靖帝。1524年,杨慎被贬谪云南,服役戍边,永不赦免。”蒋蓝用“九死一生”来形容杨慎的遭遇。但在被放逐的30年里,杨慎并未因此消极颓废,仍然奋发有为,不仅完成了大量学术著作,还关心人民疾苦,致力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出了有名的滇乡“杨门七子”……

蒋蓝说,杨慎所写的文章质量是非常高的,而他的诗也一点不差。“杨慎存诗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非常广泛。既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也描写所到之处的壮丽山河。其中,他写得最多的,就是‘思乡’‘怀归’。”而在这些大量的“乡愁诗”中,《宿金沙江》堪称最经典的一首。

桂湖航拍3(陈常宁摄)

蒋蓝认为:“《宿金沙江》在杨慎留下的数千首诗歌里,是非常独特的存在。”独树一帜,在于杨慎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交叉、反复使用,给人们展现了两个时空,同一个人所遭遇的人生起伏。蒋蓝直言:“人和景高度合一,以今昔行旅思情,衬出背井离乡的痛苦,真是妙!而且,在当时,明朝诗歌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不如唐宋。很多诗人的作品诗意浅露,缺乏真情实感,像杨慎这样,敢于表达自己的忧伤,正是那个时期,诗歌欠缺的。”

前情后景相对照

离愁肝肠寸断

《宿金沙江》正是在杨慎被远谪之后创作出的。1535年,杨慎从云南回四川省亲,在金沙江巡检司衙门借宿,入夜听金沙江水波涛滚滚,难以入眠,遂提笔写下《宿金沙江》。在诗中,杨慎绝口不提伤痛,但字字句句都是刻骨铭心的苦楚。“借景抒情,以情动人。”蒋蓝感叹,此时的杨慎,身在云南,心在四川,眼前是金沙江,想的却是嘉陵江。“晚上住在金沙江边上,看到的是清亮月色倒映在江面。他不由想起自己曾经在嘉陵江边的美好月色下,憧憬未来,这就是前四句“往年曾向嘉陵宿,驿楼东畔阑干曲。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那时,年轻的杨慎一路北上,去顺天府参加考试,当时的心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唯一不爽的,就是有点想家,有离愁。然而,这次再站在这片月色下,他却愁绪万千,因为此番他不仅要回乡看望病重的父亲,更令他哀伤的,是他被戴罪流放。所以在后四句中,杨慎把自己迅速拉回现实,从嘉陵江拉回金沙江。蒋蓝直言:“同样的月色中天,照耀的已不是鲜衣怒马的少年,而是满腔愁苦的油腻中年。”

除了金沙江、嘉陵江,杨慎在诗中还提到了一个地方,瘴海。在第五句中,他这样写道:“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所谓“瘴海”,就是现在的云南洱海,“那时,洱海多瘴气,所以叫瘴海。”蒋蓝说,见过被瘴气笼罩的洱海,就能体会杨慎的心情,“那种气体迷迷蒙蒙地,遮住整个水面,看不清来路,也找不到去向。这不就是杨慎那个时候的处境吗?人生进入了一个困境地带,进退两难,回首初遇嘉陵江的情景,却已邈远转头空。”最后两句,杨慎更是借江声月色把悲伤的情绪推向了高潮,“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不可说的岂止江声月色,还有那肝肠寸断的离愁。

金沙江公铁两用大桥(曾朗摄)

巧用回环比喻

悲伤写到极致

蒋蓝说,《宿金沙江》这首诗短短八句,采用了回环和对仗的手法,看似明白,但仔细推敲,却另有一番精妙。“有没有发现,杨慎在百感交集时,两次提到嘉陵、月色、江声?这就很有意思了!因为在古人的律诗里,很少会同一词语出现两次,而杨慎这样的写法叫回环,就是首尾呼应,强调主题、加深印象。”

“两个‘嘉陵’,两种境遇,这就是杨慎在反复感喟自己的雄心壮志没有达成,前后大起大落的人生,一喜一悲的遭遇,鲜明的对比,更加烘托出悲伤的程度,让人感同身受。”此外,两个“江声”,分别出自第三句“江声彻夜搅离愁”和第七句“江声月色那堪说”。前者是嘉陵江的江声,蒋蓝感叹:“那个时候,杨慎北上,等待他的是大好前程,江声喧嚣,搅动的仅仅是他离开家人的不舍而已。但这次夜宿金沙江,江声激起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痛。”同样,“月色”杨慎也使用了两次,也是嘉陵江的月色和金沙江的月色相互对比,相互映衬。第四句“月色中天照幽独”和第七句“江声月色那堪说”,第一个月色是嘉陵江的月色,第二个月色是金沙江的月色,“很显然,这两种月色在杨慎的眼中,有着不一样的光芒。嘉陵江上,半夜月高,月明星稀。而金沙江上的月色,却是不堪说。内心那般愁苦,谁还有心情细看月亮在哪里呢?”

金沙江公铁两用大桥(曾朗摄)

除了采用回环,杨慎在诗中,将比喻也是用到了极致。“金沙江、嘉陵江,都是隐喻,杨慎见到‘嘉陵’、想到‘嘉陵’,就仿佛回到了自己曾经的一时风光,‘嘉陵’是过去的荣耀;而‘金沙’是当下的落魄。”蒋蓝说,在诗中杨慎还用了一个词来比喻自己,耐人寻味。“那就是第四句‘月色中天照幽独’,什么叫‘幽独’呢?文人、诗人、哲学家、思想家往往都是孤独的,思想都是高远的。在这里,杨慎以‘幽独’自谓,说明他认为自己的学识是能为这个国家做出贡献的,他认为自己可以是个有作为的人。然而,如今所有的雄心壮志都成了一场空,他这个‘幽独’的人生的确是幽暗的,前路是孤独的。”


谭继和:从诗出发 解密金沙江文化

川报观察记者:文莎

面对滚滚奔流的金沙江,杨慎以一首《宿金沙江》诉说思乡之苦,寄托谪戍边陲的一腔哀怨,让世人怜叹不已。而这条见证一代才子愁肠百转的金沙江,还蕴含着瑰丽的文化面貌。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说,金沙江连接云南和四川,这是杨慎往返川滇的必经之路,“通过这条道路,他把汉文化、儒家文化传播到云南,他在云南教了很多学生,其中就以少数民族居多。”

金沙江公铁两用大桥(曾朗摄)

从这首诗出发,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谭继和解密壮美险峻的金沙江文化。

山川阻碍:“隔”出独立的文化个性

在《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中,注释者刘开扬对《宿金沙江》进行了题解,并对金沙江释义:“金沙江,长江上游,由四川西部流入云南北部,再东北流至四川宜宾与岷江汇合。”谭继和则阐述金沙江作为一个文化名词的流变。他说,“金沙江,古称黑水、绳水,到元代始定名金沙江。”

为何最初被命名为“黑水”?谭继和解释,“黑者,意思是摸不清楚。而黑水,指的是那些未被开发,或者没有产生文化的地方。”金沙江与横断山脉的结合,造成一个地势高低悬殊、河水湍急凶险的高山峡谷环境,因此这里很长一段时间笼罩在黑茫荒芜之中,是神秘而不可知的地带。“即便是今天,我们对金沙江上游的人类活动面貌,依然知之甚少。对它的中游和下游也不能完全勾勒出文化谱系和发展序列。”

谭继和认为,金沙江流域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以及独特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地理隔绝导致的。比如金沙江流域川滇交界处的傈僳族,就是在狭小地域空间内形成的少数民族。

独特文化的形成,除了山川的阻隔,还与复杂多样的地理面貌息息相关。金沙江流域既有宜于农耕的盆地、平坝,逐渐发展成了定居的农耕文化;也有丰茂的草山,为形成畜牧文化提供了可能;丰富的湖泊河泽,则为渔猎文化创造了条件。在这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个镇子内,有人生活在集镇上,有人生活在山上,高山放牧,低谷耕作。“从文化板块上看,金沙江文化主要分布在以西昌为中心的邛海文化区、以攀枝花为中心的笮海文化区、云南大理洱海文化区和昭通的千倾池文化区,并辐射到滇池和玉溪三湖文化区。”

文明交汇:成为巴蜀文化的重要分支

谭继和还提出,巴蜀文化由巴文化、蜀文化两大盆地文化和金沙江文化这一高原文化共同构成。

“巴蜀文化除了由巴文化、蜀文化两大盆地文化构成,金沙江文化作为接受了巴蜀文化辐射和影响的‘文化土壤’,其实到后来也成为了巴蜀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谭继和说:“金沙江源远流长,流经青海、西藏、云南与四川等地。从东西看,在古代它介于东边的巴蜀文化与西边的吐蕃文化之间。从南北看,它又是秦陇文化与滇黔文化交汇的核心点,金沙江文化恰生于四大文化的缝隙之间。加上金沙江流域的地缘特点,在这里生活的民族,又主要接受蜀文化的影响,因而金沙江文化的性质更多地与蜀文化相似。”

相较于岷江流域,金沙江流域的开发则滞后得多。谭继和说,“直到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人打通成都通往西南夷的道路,金沙江才得以同巴蜀地区紧密交流起来。到了杨慎生活的明代,这里的文化已经取得长足发展。”


昔日诗人“肠断”处 如今大桥飞架南北

川报观察记者:黄大海

“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昔日,杨慎夜宿金沙江畔,怡人的江声月色并未使他心情愉悦,而联想到自身遭遇,杨慎反而感到愁苦……金沙江畔如今面貌如何?8月6日,记者来到金沙江宜宾段进行实地探访。

在宜宾市翠屏区中坝大桥下面,记者看到,正值汛期,金沙江比往日水势更盛,也更为浑浊,江面上不时会有大小船只往来,岸边上顺着水流方向倾倒的青草也表明这里刚刚经历过一场洪水。天气炎热,但仍有市民打着伞在江边垂钓。

顺着江畔向上游望去,一座大桥飞架南北,巍然屹立于江面,这便是成贵铁路金沙江公铁两用大桥。这座大桥是成贵铁路的控制性工程,全长1875米,主跨长336米,在江面上数百米的空中,从上而下分别是钢箱梁拱桥、铁路桥、公路桥。目前钢箱梁拱桥已被涂成蓝色,从远处望去,甚是壮观。

该桥建成后将创4项桥梁建设纪录:铁路桥面在上、公路桥面在下的设置为世界公铁两用桥首例;主跨336米,为世界最大跨度钢箱拱桥;公路桥面距铁路桥面高差32米,为世界第一;公路桥面柔性吊杆穿过铁路桥面刚性吊杆,刚柔性吊杆结合的公铁两用钢箱拱桥系国内首创。

中铁大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桥型多样化,每种桥型施工工艺都不同,再加上金沙江水流湍急,要在长300多米、最高200米的高空“悬空”作业,施工难度极大。

“最近一段时间天气炎热,工人们上午在铁路桥上作业,下午则在下面的公路桥上作业。”中铁大桥局成贵铁路项目组二分部工程部部长胡珊告诉记者,“铁路桥上,目前我们正在对第一次静态验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预计八月底将完成静态验收工作;公路桥上,我们在安装引桥附属组合式防护栏并对混凝土外观进行打磨。”

据了解,成贵铁路为新建客运专线,设计时速250公里。全线建成后,成都到贵阳的铁路运行时间将从目前的最快12小时缩短至4小时以内。待成贵铁路开通之后,复兴号将在上面奔驰并横跨金沙江。

杨慎塑像(新都电视台提供)

这,已不是杨慎熟悉的那条金沙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