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尹钢 游飞 摄影报道

6月8日,雅安市芦山县龙门镇王家村的一座老房内,年近八旬的裴体文精神矍铄,正伏案整理着有关芦山花灯的资料。作为芦山花灯的第三代传人,裴体文可以说是目前芦山花灯的一本“活字典”。

传承——花灯“活字典”愿做“点灯人”

芦山花灯属于四川地方灯戏,兴起于汉,盛行于宋,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花灯表演中主要角色有两人,一是丑角(俗称“花鼻子”或“三花脸”)一是旦角(俗称“幺妹子”)。在表演中,其眉眼、身段、步法、念白、唱腔等仍具有祭祀、驱邪的影子。所以,芦山花灯是“傩中有灯,灯中有傩”,是研究傩戏的活化石。


学习花灯戏60年,裴体文一直在细节上做到精益求精:“一个无顶花草帽,在我手上就有十几种戴法;表演时穿的草鞋,也有七八种不同的样式。花灯戏跳得好不好,除了技巧外,这些小细节,也很重要。”

目前,裴体文正在收集整理有关芦山花灯的详细资料,准备收集成册,用文字的方式将芦山花灯进行系统记录,裴体文说:“学习花灯这么多年,现在就希望这本书能早日完成,让更多的人通过书本来了解芦山花灯,把芦山花灯发扬光大。”

发扬——父子齐上阵 创新跟潮流

裴体文的徒弟杨虎,目前依然活跃在芦山花灯表演的第一线。杨虎回忆,从记事起,村里每年大小节庆都会表演花灯,那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尤其是花灯里丑角诙谐机趣的形象让他觉得最为有趣,也是从那个时候艺术的种子在杨虎心中萌芽。28岁时,杨虎正式拜裴体文为师,走上了学艺的道路。

作为第四代传人,杨虎对花灯表演有自己的体会。“芦山花灯要得发展,除了传承经典外,创新也是我们的必经之路。这几年,我一直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灾后重建、感恩奋进、新村新貌、产业崛起等元素都成了我创作过程中生动的素材。除了歌词外,花灯的表演形式的创新我们大家也在不断的探索。而这方面,儿子给了我很大的灵感。”

杨虎的儿子杨家立刚刚大学毕业,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花灯戏。而杨虎口中的“灵感”,源于杨家立大学时的一次表演。杨家立说:“大学时有一次班级活动,班上几个同学决定表演街舞,我灵机一动,跟他们商量,能不能在街舞中加上我的花灯戏。后来节目出来后,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杨虎知道这个消息后,便反思到:花灯戏作为传统戏剧,观众多为中老年群体,如何吸引青少年的目光,让花灯变得“年轻”起来呢?杨虎认为,推陈出新,紧跟时代潮流尤为关键。

“今年,我们编排了一套新的节目。在这个节目中,除了芦山花灯戏以外,还加入了包括黄梅戏、京剧等曲目,不但年纪稍长的朋友喜欢,许多年轻的朋友也觉得很新颖。未来我和儿子将继续把花灯发扬创新,让花灯吸引更多的观众。”

普及——跳起花灯戏 传承又健体

对于当地普通居民而言,花灯戏也正逐渐普及开来。在芦山龙门镇古城村,活跃着一支村民花灯表演队。这支队伍18人全部是当地村民,除了大小节日演出外,他们每天都会聚在一起跳花灯戏。

“除了爱好,我们也把花灯戏当成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就像广场舞一样。”今年初刚刚加入表演队的付玉芸说到。

今年43岁的付玉芸在加入表演队之前,跳了近10年的广场舞,后来得知村子里有一支花灯表演队,喜欢花灯戏的她毫不犹豫地加入进来。“很多人认为花灯戏只能在节庆里出现,但我们现在每天都能跳花灯,不但能强身健体,也更好的宣传了我们的传统戏剧,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它,爱上它。这样的好事,我当然愿意做!”

如今在芦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花灯戏的队伍中来,今年3月,芦山县还举办了首届花灯比赛,吸引了县内17支队伍参加、近千人关注。芦山花灯的创新路、发展路,正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