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朱雪黎

说到四川国企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哑铃型”是一个高频词。主要原因,就是在川央企和市(州)国企研发投入多,而省属企业则较少,“两头大、中间小”。省属企业“多投快跑”,积极谋变,是“十四五”四川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2月8日,记者从省国资委召开的全省国企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会获悉,未来五年,省属企业将“对标一流企业”加快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研发投入年均增长不得低于20%。

这个目标高不高?

年均增长20%以上,拉长时间线来看,这个目标确实不低。但从去年发展态势和现实差距来看,也确实不算高。

从发展态势看,2020年,全省国企研发费用249亿元,同比增长24.7%。其中,省属企业尽管只占了24亿元,不到总量的1/10,但增速却高达116.6%,态势汹涌。

但从整体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来看,省属企业为0.5%,而央企、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分别为2.3%、2.2%和1.87%,现实差距显而易见。

但值得欣喜的是,积极谋变的新探索、新成效正在变多。

布局氢能全产业链,能投集团天然气公司与二重(德阳)重型装备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发研制加氢站用高压储氢罐等,掌握制氢、储氢相关核心技术。

探索5G新应用,铁投集团与中国移动、中国铁塔等合作5G场景下的高速公路投资、建设和运营模式、5G-V2X车路协同研究和标准制定。

交投集团也与中铁二院、中车资阳等组建“四川省山地轨道交通研究院”,开启央地协同创新。

积极投身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川投集团牵头发起川投金石四川康健股权投资基金、首期募集规模达10.03亿元,参股设立航天科工基金已投项目20个,投资总额4.84亿元。川投云链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搭建《撮合拍供应链金融智慧服务平台》,服务企业673家,累计撮合票据交易额66亿元,为中小企业节约融资成本5400余万元。

目标如何实现?

“省属企业‘多投快跑’,只是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方面。”省国资委主任徐进说,“十四五”,四川要努力推动国资国企成为推动区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主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者、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排头兵。要真正让省属企业也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者,加大研发投入,只是一个基本要求。

具体怎么做?他说,省属企业要充分整合资源,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任务,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参与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及天府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等。对此,省国资委也将积极完善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制度机制,完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应用体系建设,推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本金支持等方面加大对省属企业科技创新倾斜支持力度。

除此之外,还将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联合省科技厅等部门,对省属企业培育中的25户重点企业进行入库管理,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做优做强国有资本。

推进省属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四川将在交通、能源、建筑、供应链服务等领域实施高速公路网智慧管理及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及应用、油气输送管道智能化完整性管理平台、基于城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多维城市数据平台、未来出行智能服务大数据云控中心等一批数字化转型应用示范项目,打造一批数字化标杆企业。

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鼓励四川国企与重庆各方开拓科技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等也将成为今年工作的重点之一。

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四川还将强化国企创新绩效考核落实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抵扣上缴利润、创新投入视同利润等政策,将研发投入强度、扩大首台(套)装备和首批次新材料应用等纳入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进一步提高创新转型在考核中的比重。

值得一提的是,推进会上还特别提到,要推动企业依法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和激励分配机制,依法确定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对职务发明完成人、科技成果转化完成人及团队实施奖励等。“这意味着,诞生于四川等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验,将复制推广到更多国企。”一参会国企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