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杉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从文化和心理层面上讲,其实还不仅仅是一种节日,它已经打通了国与家、身与心的界限,变成了中国人最重要的日子,最重要的仪式。可是今年因为疫情,很多人选择了“就地过年”。抛弃概念化的叙述,走入一个个活生生的剧情,还会有不同感受,对年和“就地过年”有着更深刻认识。

有个网友因为无法回家过年,家里的老人们发来了一张合影,用的美颜相机,每个人脸上都露出阳光般笑容,尤其是80多岁的奶奶仿佛年轻了20岁。网友回忆,往年回家,奶奶每次都说,“人到了这个年纪活一年算一年,而你们看奶奶看一次是一次”。以前每年都回家,感受不是特别明显,可今年回不去,看到照片想到奶奶,突然鼻子一酸。

这个春节,因为疫情背景而显得有些特殊,但再特殊,也是春节。不禁想到张文宏医生所说的一句话,“对于就地过年的同志,我表示非常敬佩,没有谁认为这些做法是理所当然的,这可以看作是为全中国人民所做的一次贡献和慈善。”选择“就地过年”的人们,并没有义务一定要留下来,他们更多体现了一种责任担当,一种大局意识,他们不仅是为了自己,更多是为了我们的城市,为了防控的大局。正所谓“不是不想家,是想为大家”,人们响应“就地过年”,某种意义上也是舍小家、为大家。

“小家为大家”,“大家爱小家”。这段时间,很多城市推出了关爱举措,比如,免费开放市属公园,帮外地劳动者拍张“笑脸”寄回家,提供各种有含金量的“新年礼包”。可以做的还有很多。过年涉及到衣食住行玩等方方面面,因为疫情原因,一些老传统老风俗可能没法原原本本复制下来,但可以采取一些创新举措,在考虑疫情防控的同时尽量增强年味,让人们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往年,因为春运影响叠加年后用工难,很多城市都在探索“留人过年”,疫情使其成为可能,这其实就是考验城市的时候。

关爱“就地过年”,没有旁观者和局外人。用人单位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真正做到既用薪也要心,该给的加班费不折不扣,但不要简单把“就地过年”变成“就地加班”,不能对留下来的劳动者放任不管,而是要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更多关注。对于市民来说,也应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比如说,欢乐祥和幸福的春节,离不开快递员的贡献,如果快递和外卖一时没有送达,能不能多些理解和宽容?每年春节后都会出现垃圾泛滥,能不能更多体谅环卫工人,让这个春节变得更加绿色文明?有句话叫“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疫情背景下,或许得改成“回不回家都得过年”,而且都得开开心心过年。

此时此际,请向“就地过年”的人们说声谢谢。城市建筑者、医护人员、公安民警、学校师生、地铁司机、公职人员、职场白领、创业者、快递小哥、小区保安……他们因为疫情而留了下来,让他们安心过年、开心过年,过一个特别难忘的新年,这是城市应该做的,也是能够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