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观察 朱荣杰 川观新闻记者 钟帆

“这里边收藏的东西大多数都是我们这方土地上的宝贝,不仅有着浓浓的乡土味儿,还能通过这些了解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历史。”

在位于巴州区梓潼庙镇柳岗社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民俗博物馆。不大的屋内,各种器物琳琅满目,展陈的有不同时期的纪念像章、各类书籍以及珍贵的瓷器品等。

这个博物馆的“馆主”名叫彭洪喜,今年已经83岁高龄,33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彭洪喜爱上收藏,因药物中毒致双腿残疾的他与命运抗争,创办了“农家爱心书屋”和“民俗博物馆”,要为后人留下精神财富。

据介绍,1955年,彭洪喜进入石门供销社工作,在一次为棉花杀虫作业中,彭洪喜农药中毒。因中毒太深,四肢不能弯曲,肌肉也将逐渐萎缩。先后辗转广州、重庆、成都等地治疗,医生宣布:内风湿中毒后遗症将至终生不能行走。后来,彭洪喜通过自身锻炼,勉强可以站立,但因右手痉挛抽搐、左股骨头坏死只能拄拐行走。

重新站起来的彭洪喜并没有怨天尤人,始终想为国家做点什么。198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彭洪喜参与到县文物普查工作,工作过程中,他了解到不少村民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大量文物被破坏,他当时就想,要怎样才能把这些文物给保护起来?这一年,他开始跛着脚搜集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当年就收集了100多件,全部交给了县文管所。自此,彭洪喜一发而不可收拾的迷上了收藏,三十年间,他拄着拐杖走遍川东北多个市州,收集新石器时代石斧、陶瓷器、远古生物化石、纪念币、粮票、织布机、纺线机、红军遗物等民俗藏品4000多件,收藏了各类古籍5000多册。

2003年,彭洪喜以自己的收藏为基础,创办了巴中市第一家私人“民俗博物馆”,旨在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别人收藏是为了赚钱,而他就是为了传承。”彭洪喜老人的好友李祥光是一名退休教师,他说,彭洪喜老人的收藏一部分捐给了国家,一部分放在“民俗博物馆”供村民、游客观赏,从没有想过以此获利。

李祥光说,彭洪喜是一个爱折腾的人。如今四世同堂的彭洪喜本该安享晚年,为了让年轻人记住当地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他召集当地的乡贤名人、退休教师及干部22人,写了一本名为《寻梦古村三儿河》的书。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彭洪喜从自己的藏品中找到十二件“传家宝”为祖国献礼。

这十二件“传家宝”有1949年的文件,还有婚姻法颁布后的结婚证书等。大多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发行、第一次与群众见面并使用的罕见之物,每一件都具有重要意义。

彭洪喜致信省委领导并向省委捐赠自己收藏多年的12件珍贵物品。2019年9月12日,省委书记彭清华给彭洪喜回信,对他无私捐赠的行为表示敬意和感谢,并致以节日慰问。

“你所捐的12件物品,是共和国不凡发展历程的历史记忆,是巴蜀人民艰苦创业拼搏奋进的重要见证,已转交四川博物馆收藏。”彭清华在回信中说,彭洪喜的此行此举充分体现了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希望继续发挥老党员、老模范优势,保持精气神、弘扬正能量,为新时代四川发展再建良言、再添助力。

如今,彭洪喜老人已经84岁高龄,他说,只要他还有一息尚存,都将用尽全力将家乡传统文化活动办得更好,为老区人民后人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

(图片由巴州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