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明华

一千多年前,苏轼在《定风波》中,曾感慨寄居岭南的寓娘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传递了一份“直把他乡当故乡”的厚重情感。自古以来,奋斗在外、情系故土是乡愁不变的主题,然而,并非只有生养自己的家乡才是心灵的归宿,让心和灵魂安放的地方,自然是能为之停留的。

春天的脚步踏响春节的声音,虽然我们满怀喜悦和期待,但新冠疫情却让人难以省心,已在多地出现局部反弹,呈现出多点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原本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春节回家乡走亲访友,围桌摆摆龙门阵,而集中在这段时间的人员流动和聚集,一下又带给“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任务巨大的压力。

基于此,各地早筹谋、先安排,出台各种实打实的就地过年的倡议和举措:给补贴,发红包,派发消费券,送免费流量,视频拜年不断线,送一台“公司春晚”,免费乘公交地铁。还有给外来务工者积分奖励等。凡此种种,完全可以说得上,心足够诚,行足够实,出手也较为大方,属于真金白银的政策激励。网上网下,众多网友特别是身在他乡的务工人员对此纷纷报以掌声、点赞。

因为这让外乡人感到一股沁入心田的温暖,这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利惠,更让他们体会到一种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关怀。有一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每到了年关,没有哪一个人不掐指盘算着回家的日子。为了全国防疫大局,坚守住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铸牢主人翁意识,这些普通的身居他乡的劳动者,表现出充分理解、自觉奉献的家国情怀。无数个外乡人会在家与国、公与私、情与责面前作出理性而高尚的选择。就此而言,再厚的优待其实也不过分,再多的暖政也不显多余。

当然,一座城市长期能让人此心安放,需要的不仅是让人短暂心动的那几枚“红包”,也非一段时间的“免费流量”和“一场文艺演出”,更需要一座城市有割舍不下的“温度”。要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户籍、住房、医疗、入学等城乡二元制度改革,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消除各类歧视与壁垒。尤其是在维护劳动公平以及全天候劳动保护上,让所有外乡人同城共享待遇、权益。让新生代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民工兄弟,看得见也够得着上行的阶梯,实现安居乐业,等等。我们还有更多实贴而走心的工作要做,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因这次疫情倒逼出的“一次性春节关怀”。

所以,我们还需配给更多具有浓浓的人文关怀的体制机制。这样,才能使就业地真正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经常居住地和情感归属地。因为如果只“留客”不给他们端上“九大碗”,受到冷落的“客人”就会选择离开。期待更多的城市以今年不寻常的春节为起点,真心实意打造拴心留人的制度及人文环境,传送宾至如归的“温情”,早日驱散疫情的阴霾,让游子更把异乡当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