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张舟

1月24日,据天津市防控指挥部消息,天津市宁河区在对辖区某物流公司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时,发现一批美国进口啤酒整托外包装样本检测结果呈阳性。该批货物未流入天津市市场,已按相关防疫措施进行处置,相关人员核酸检测正在进行中,已出结果均为阴性。

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不少地方的进口食品,尤其是冷链食品的外包装,均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这让不少人担心因为食用或者处理进口冷链食品感染新冠肺炎,对进口冷链食品“望而却步”。

的确,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与过去我们已知的病毒有很大的不同,它的许多特性是在防控过程中逐步认识的。譬如,2020年9月,青岛在对本地新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在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是全球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11月,上海浦东机场一位货运人员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而感染源是一只来自北美的“航空集装器”,这让人们意识到,在适当的温度和条件下,普通物品的外包装也可能传播新冠病毒。

但是,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阻断国际间的货物和人员往来,拒绝所有的进口冷链食品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就曾经表示,“表面包装有阳性这是很正常的。如果让自己的生活一切都停下来,显然不是我们现在的首选。”

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冷链阳性。

首先,此前的上海和喀什疫情中,感染的均是在短时间、高频次接触进口货物的物流从业者。这意味着,在一线接触货物的人群,是高风险人群,因此,“物防”和“人防”工作同等重要。既要确保货物和运输工具全方位消杀,也要确保工作人员按照科学的措施进行个人防护,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疫苗的应急接种。

其次,截至2021年1月13日24时,我国海关总署已对发生员工感染新冠肺炎的21个国家的124家冷链食品生产企业采取了暂停其产品进口措施,全国海关共抽样检测样本1295692个,检出核酸阳性结果47个。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接触到阳性样本的概率极低。而中国政府网也曾提示,新冠病毒是呼吸道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人与人的密切接触来传播,经过消化道传播感染的可能性非常低,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因消费者将接触食品和外包装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例报告。有鉴于此,作为普通消费者,只要坚持做好个人防护,科学防控,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感染新冠肺炎,确保自己的正常生活不受影响。

第三,要科学认识“阳性”概念。外包装的核酸阳性并不意味着它具有传染性。因为,除了活病毒之外,死去的病毒,病毒的片段都可能让检测结果出现阳性。“阳性”一方面在提示我们,这里有过病毒的痕迹,可能遭受污染,必须就此展开调查,追踪病毒的去向,实施精准防控,才能确保生产生活不停摆。但另一方面,“阳性”结果并不代表病毒已经感染或者传播,需重视,但不用紧张甚至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