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刘志杰

日前,国家卫健委发布《冬春季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其中“返乡人员需持7天内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返乡,返乡后实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聚集、不流动,每7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的规定,引起广泛讨论。

其中夹杂很多不解的声音。团团圆圆过春节,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大事。城乡群众都有回家乡过年的需求,为何方案专门“针对”农村地区?几亿农民工在外,返乡都要核酸检测,这样的工作量怎么完成?“最严”返乡政策出台后,很多农民工可能回不去,滞留城市过年又如何做好安排?

方案一张纸,生活被迫变动的却是几亿人,不得不承认,很多担忧,确实很有针对性。群众的关切,往往就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一方面,我们要用沟通回应解释这些疑问,另一方面,更要用行动解决那些隐患。

用沟通回应疑惑,确实需要群众理解配合。在“为什么‘针对’农村地区”这个问题上,其实不是卫健委针对,而是新冠病毒在针对——入冬以来的几起零散爆发案例,都是在农村悄悄传播,其中乡镇医疗条件差、村民卫生防控意识不足是重要原因。从长远看,切实补足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在乡村中的短板,培育农民的卫生意识才是治本之策,这也是我们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疫情防控不等人,尤其是在春节期间,中国有接近3亿农民工,这些人哪怕只有一部分回乡,也会造成极大的流动,此前各地的“倡议就地过年”可能真的只能停留在“倡议”层面。

要知道,现在可是疫情高发期,严格防控可不能流于形式。美国每日新增几十万病例,欧洲出现的超级传播病毒在上海也有发现,防控形势一点也不轻松;在流动尚不足够的情况下,国内严防死守下尚且有河北、黑龙江等地零散疫情爆发。2020年,我们的确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但那也是在付出了重大牺牲后才取得的,那份惶恐,没有人想再经历。从不鼓励回乡过年,到通过严格流程手续给回乡流动上个安全锁,其目的就是为了在严峻形势下,同心协力做好战疫准备。

但即便当下疫情防控的威胁很多,“一刀切”的大方案后,一定要有更人性化的落实细节。人毕竟不是机器。让上亿农民工留在城里过年,这是城市化历史上从未遇到的事;即便农民工回乡,让他们每隔7天就检测一下核酸,也要耗费巨资和巨大精力。从任何一个角度看,想把这场防控战打赢打好,动员令下来后,后面的执行才是关键,也是广大群众担心的根源。留在城里的农民工,他们的生活费用够吗?有活接吗?能过个像样的年吗?等春节之后有机会回乡团圆吗?这些问题,要城市管理者高度重视,摸查清楚当地农民工留城情况,给足兜底政策,给他们从物质到心灵足够的关怀。而另一方面,那些想回家的农民工,他们做核酸检测,能排上队吗?核酸检测费用他们能承担起吗?回乡后的核酸检测又怎么执行?这些问题,同样需要提前考虑,布局预案,城市和乡村都要有足够的核酸检测人力物力支持。此外,对于一些外出务工大省大市,比如四川,1000多万出省农民工在外能不能过好年?回乡的路顺不顺利?想必也是需要和对应省市尽早作出安排,让农民工朋友们在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关切。

实际上,学术界有一种说法,中国的乡村,是危机尤其是像疫情这种危机来临时最大的安全阀。著名“三农”战略专家温铁军就曾指出,“大疫止于乡野”,因为乡村是最有先天条件实现自给自足的地方,相较商业社会而言,乡土社会的流动性并不是那么“刚需”。但在春运大潮前,在乡村医疗水平还没有提升之前,不得不警惕眼前的风险。我们期待,未来通过乡村振兴,能真正提升乡村医疗水平、提升村民卫生意识、提升基层执法涵养,让乡村足够安全幸福;我们也相信,在眼下只要坚持做好各项配套,扫除隐患,就一定能安稳应对新形势,让群众无论在何处都能过好一个平安健康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