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周金泉 罗敏 唐小未 阚莹莹

持续近20天的本报《擦亮 农 业 大 省 金 字 招 牌“10+3”产业发展年度故事》大型融媒策划报道日前圆满收尾,13期“全程实录”、“全景讲述”的精彩呈现,在业界引发强烈反响。

报道可圈可点望深度“解剖麻雀”

“《四川农村日报》近20天密集发表了‘10+3’产业系列报道,内容丰富,形式活跃,图文并茂。既有政策形势引领,也有产业运行分析;既有龙头企业经验交流,也有行业专家评述指导,展示了一幅生机盎然蓬勃兴旺的现代农业发展景象,读之脍炙人口,受益匪浅,满怀信心。”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陈代文对报道由衷地点赞。

1月16日,陈代文认真看完10多期系列报道后,专门写下了读后感。文中写道:“‘三农’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中央农村工作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农,探索行业转型升级,奋力推进‘三农’工作,助力治蜀兴川伟业。在此进程中,祝愿《四川农村日报》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传播党的声音,反映行业需求,宣传优秀典型,推广科学技术,为农业现代化再立新功!”

省农业农村厅园艺推广总站首席茶叶专家段新友认为,“川农报对现代农业‘10+3’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详解了各产业要达到的目标、任务,对于各地如何进一步建好、发展好产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段新友建议,希望接下来川农报围绕产业“种+ 销”,多选典型基地、企业等,深度“解剖麻雀”,为全省范围内产业发展提供引导示范,加快“10+3”产业体系建设步伐。“报道全景呈现全省蔬菜产业发展,在近年来尚属首次,报道有点有面,展现了川菜发展的科技创新、助农增收、特色优势及对未来的展望。”四川省蔬菜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首席专家吴传秀希望,川农报以后能加强点上的报道,进一步展现川菜发展中的好做法好经验。

找准突破重点助推产业发展

专家们一方面对本报报道予以充分肯定,一方面也就“10+3”产业下一步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陈代文建议,在推进川猪产业中,要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大力创新科学技术。应坚持“人畜不争粮、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理念,要种养循环、农牧结合,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生猪产业发展道路。

段新友建议,川茶一定要找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重点,应持续加大“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品牌的推广力度,鼓励支持“一早三山”市级区域品牌及企业品牌的推广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和覆盖面,而深化市场营销拓展甚为关键。段新友还希望,要把追求茶园面积转到提质增效上来,持续在基地改造、主体培育上下足功夫。

吴传秀表示,“十四五”期间,川菜将以稳面提质、加工延链、融合增效、保供增收为重点,推动蔬菜产业全 产 业 链 高 质 量 融 合 发展。要通过新品研发、科技创新、结构调整,推进单产突破、保障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大力发展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冷链储运,有效降低损耗,扩大销售半径,推动四川蔬菜外销乃至出口。吴传秀还提出,要推进川菜工业化,通过川菜“中央厨房”建设,推进菜品加工、净菜供给和蔬菜方便食品精深加工,打造全球最大的泡菜生产出口基地和川菜工业化生产中心。

在川药方面,长期从事中药材栽培与鉴定的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陈兴福建议,川药须通过技术攻关与优质高产高效技术运用,解决中药材产量不稳定、质量下降的难题;须通过提高产地加工水平,增加中药材附加值,稳定中药材生产效益,才能保证产业的持续发展。质量稳市场、效益求持续。

“四川可根据品种优势、劳动力优势、土地资源优势选择一些在全国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种构建从种植、加工到经营于一体的产业化开发模式,实现中药材生产环节、技术环节、加工环节、经营环节有机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既可有效解决各环节松散问题,又可保证各参与者的效益。”陈兴福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