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薛维睿

目前,“这礼是成都”2020成都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已经进入网络投票阶段。作为成都文创IP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博物馆一直在不断创新文化的传播方式。这次大赛鼓励参赛者“用创意致敬历史,让文物赋能生活”,通过“文物IP”与“设计”嫁接,结合人们当下精神生活的追求及喜好,这次大赛在活跃“设计圈”的同时,传承和弘扬具有厚重底蕴的天府文化。

“这礼是成都”2020成都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


考古学博士、成都博物馆总策展人黄晓枫认为,本届“这礼是成都”文创大赛,是希望将成博馆藏文物元素和四川文化的精髓融入创意设计,让文化能够走出博物馆,真正走进成都老百姓的生活,重塑现代人的生活质感,引领从传统典藏到现代创意的生活美学方式。

 黄晓枫


设计建立在理解之上

作为这次文创设计大赛的评委之一,黄晓枫也参与了2019首届成都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在她看来,这次大赛比去年准备得更加充分。为了更了解目标参赛群体,制定相应的方案和赛制,成博在前期策划时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调查后发现,除了高校学生群体,专业设计师、设计团队和公司都有很高的积极性,一些非设计专业的人也有强烈的兴趣。

为了覆盖更多的参与人群,这次大赛将内容分为文创设计类和文创短视频类。其中文创设计类分为“DISCOVERY·成博”和“CREATIVITY·成都”。“DISCOVERY·成博”以成都博物馆馆藏品的独特元素为灵感主题进行限定设计。黄晓枫说,成博在赛前组织人员专门进行了文创素材的梳理,在20万件材质、体量、色彩等各有差异的馆藏文物中,精选出既能体现成博馆藏特色,又能尽量满足各类设计需求的经典藏品资料提供给参赛者。

在这些精选出来的馆藏文物中,不仅有战国的石犀、西汉的经穴漆人、后蜀彩绘伎乐俑等观众耳熟能详的“明星”藏品,也有宋代流行的金杯银盘、明代本地琉璃厂窑产品彩釉陶俑等不同时期的“时尚名品”,还有明清到民国时期风靡全国的皮影文物珍品系列,分为动物、花卉、人物、神怪、西游记等不同主题。

成都博物馆馆藏 石犀


为了帮助参赛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博物馆的典藏,成博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黄晓枫看来,博物馆文创设计建立在对文物的充分理解之上,对于文物与文化内涵的理解越深刻、越鲜明,设计就会更有想象力和着力点。同时,这次比赛不限定参赛作品的范围,其他参赛者感兴趣的馆藏元素都可以自主选择。

黄晓枫还提到,成都博物馆的皮影藏品数量堪称全球第一,皮影文物是成博最有特色的馆藏之一。拥有两千年发展与演变历史的皮影,构建了一套蕴含中华文化传统与特质的历史文化记录载体,其造型艺术更是融汇了中国雕刻与绘画精彩技艺,是极富个性化与特质化的文物种类,“目前关于皮影的文创精品还不多,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对设计者来说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因此,我特别希望今年能有参赛者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

成都博物馆皮影展厅


文创的创新和品牌效应

如今,迅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创”变成了社会热点。黄晓枫认为,博物馆文创作为文创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深厚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影响,有着无可比拟的再生力和创造力。近年来,国内各大博物馆都在探索自己的文创产品开发之路,文创产品的销售额也逐年呈现增长的态势。

成都博物馆馆藏 陶俳优俑


“从各种数据可以看出,国内观众的文化消费能力其实挺强的,大多数观众都对博物馆文创有较大的兴趣。当然,这也给博物馆文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黄晓枫看来,目前国内的博物馆在发展的同时,也正在尽量想办法解决文创设计面临着同质化的问题,“现在,各个博物馆都有着像纸胶带、笔记本、明信片、冰箱贴这样的文创商品,不同的博物馆、不同的文物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形态、图案,这些传统的文创商品一方面堪称‘经典类文创商品’,能简便、迅捷地进行文化要素的植入,形成快捷的博物馆文创更新,大大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另一方面却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文创品类上的同质化。怎样才能搭建起博物馆典藏与现代文化创意有效转换的桥梁?博物馆文创设计的突破点在哪里?什么样的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博物馆基于典藏的文化创意?”博物馆文创已经建立了吸引力,但未来如何进一步创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除此以外,黄晓枫认为,实现品牌化也是博物馆文创面临的问题。作为中国博物馆成功转型的代表,故宫文创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2017年故宫就已实现了15亿的文创销售额,2018年故宫口红上线一小时卖出3000支,2019年故宫解谜游戏《谜宫2》众筹开启不到3分钟便筹到资金100万。“故宫是世界级的IP,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每一家博物馆都有各自的特色与资源,在文创开发上,借鉴不等同于模仿,基于自身特色的创意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黄晓枫说,“成都博物馆承载着成都数千年独特的文化,希望一年一度的“这礼是成都”能成为体味经典、集聚创意的舞台,博物馆与公众共同打造出属于成都的文创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