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初雪后的丹棱乡间略显寂寥,可当地生态源果业专业合作社的水果初加工中心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一筐筐柑橘堆积成山,近百个工人忙着分拣、装箱。“爱媛、春见的订单都有,我们分选后有的走电商、有的走商超、有的走农贸市场。”合作社理事长陈波说。

三年前,陈波带领合作社耗资2000万元投建了这个水果初加工中心,如此“大手笔”背后,他有着怎样的谋划呢?

水果初加工中心内,工人在分选柑橘。 本报记者刘佳 摄

事业发端于改种

从改种“不知火”,到培育“大雅柑”;从数十亩小果园做起,到如今年销水果8000万元,现年48岁的陈波,可谓是丹棱橘橙产业的标杆人物。

投身水果行业20余年,他经历了柑橘种植“门外汉”到“土专家”的身份转换,他的柑橘事业也从最初的种果、卖果,演变成了以柑橘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发展。

说起陈波事业的发端,源于柑橘改种。2000年前,丹棱柑橘以脐橙为主打,每斤鲜果仅能买到几毛钱,经济效益很差。为此,陈波在自家果园建起了橘橙品种母本园进行品种选育,经过数年,他找到了适宜丹棱水土的晚熟柑橘品种“不知火”。而后,通过学习、打听,他又摸索出了水果套袋技术,解决了“不知火”的越冬问题,从而助力该品种在丹棱“落地生根”。

从1998年到2002年,陈波花了4年时间,选育出了“不知火”;在深刻体会到鲜果市场的“喜新厌旧”后,他又用时17年,参与选育出了新品种“大雅柑”,并大力推广。

发展取决于市场

“品种是市场的敲门砖,但真的要闯市场,单靠品种无法取胜。”2017年,集数控分级、商品包装、冷藏、质量检测、品牌打造、互联网营销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源果业专业合作社水果初加工中心正式开建。

中心位于生态源果业专业合作社的柑橘基地旁,不仅方便柑橘即采即收,还降低了运输成本,减少果子损耗。“我们这个中心,有两个特别重要的职能,即冷藏和分级。”在陈波看来,冷库是合作社应对市场竞争的强有力支撑。他说,作为全国晚熟柑橘第一大省,四川的晚熟柑橘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30多万亩;而省外广西、重庆等地的晚熟柑橘种植面积也在持续增长。

巨大的产能带来的竞争压力已让陈波有所感觉。近两年,每到1-3月的晚熟柑橘上市季,市场竞争都很激烈。“所以,我们将一部分果子进行鲜销,一部分冷藏一到两个月后再出售。”陈波说,这样不仅可降低果子的腐损率,又可缓解集中上市后的销售压力,错季销售的果子可比正季销售时平均每斤多卖1块多钱。

目前该中心可年处理水果5000多万斤,解决当地600余人就业,年带动果农增收5000多万元。

策划:邓嗣华 周 艺

统筹:周金泉 刘 佳

采写:刘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