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仁斌 川观新闻记者 文铭权 秦勇



自贡市知名收藏家陈桥先生收藏有一组四条屏山水画,作者署名为“李芳”。据他介绍,此画为自己偶然在富顺乡间收集所得,李芳为1914年担任富顺县知事,即民国初期时候的富顺县长。

(李芳山水画)

陈桥先生还收藏有一幅署名为“王宫午”的人物画。

和李芳一样,王宫午也曾为富顺“县长”。

(王宫午人物画)

王宫午,字介卿,河南祥符(今开封)人。1860年(咸丰十年)庚申科進士。1868年(同治七年)任重庆府巴县知县。1874年(同治十三年)任叙州府富顺知县。之后先后任成都府灌县知县、重庆府江津知县、眉州府彭山知县和成都府华阳知县等,最终逝于华阳任上。

(自贡知名收藏家陈桥先生)

王宫午从政之暇,以书画为娱,其绘画山水、人物、花鸟诸类皆能,尤擅画龙。作品笔墨淋漓,苍润中富饶幽雅之致。2000庚辰千禧之年,中国邮政曾为王宫午画龙作品发行5万套明信片,另宝光寺、罗汉寺、三台博物馆、开封等地至今仍有其作品收藏。

陈桥先生收藏的两幅“县长”画,引起了川观新闻记者的浓厚兴趣——作为巴蜀有名的“才子之乡”,富顺历届“一县之长”到底有何表现?

(千年古县富顺)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2021年新年伊始,川观新闻记者通过查阅史料,走访当地文史专家,发现自有较详细资料记载的宋朝起,历经清朝及民国至今近千年间,富顺县众多知县(县长)中出类拔萃者众,不但有说文解字、吟诗作赋、著书立说的,有写畅销小说名噪一时的,还有修文庙、建“文笋”的“基建狂”……一个个不但政声颇佳,卓有建树,更文艺范十足,不少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富顺钟楼)

知县,清朝称为县事,为本县最高行政长官,正七品,一般须进士、举人、五贡朝考等科举出身,由吏部铨选派任。任期3年,避籍任职。

清宣统3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富顺县宣布废除衙门,改称县军政府,县长改称县军政府司令。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县军政府改称知事公署,司令改称知事。民国5年,县知事公署改称县行政公署。民国19年,县行政公署改称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

(富顺西湖)

1949年12月5日,富顺解放,12月18日,富顺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县政府机关设在城关镇解放街227号。1980年12月22日,根据《地方组织法》规定,富顺县召开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恢复县人民政府。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宋代至今,富顺“县长”们的卓越表现——



周延俊“白纸作画”
“才子之乡”始扬帆


(宋朝清明上河图局部)

千年古县富顺,始建于南北朝末年的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县名曰富义县。

建县后至北宋初年(960年)的近400年间,富顺盐业发达,为当时的巴蜀经济发展先行区和富裕地区,但因地处偏远,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朝廷选派太常博士周延俊来富顺任知监(北宋初年,富义县升富义监,公元976年,为避宋太宗赵义讳,富义监易名为富顺监。1064年,置富顺县,为富顺监治)。

一个并不经意的地方官员履职,竟然让富顺迎来了文化跨越发展的历史新机遇!

(富顺西湖)

据史料记载,周延俊“文学丰赡,兴教化,办学校,为治有声”。周延俊积极创办学校,发展教育。在他任职的第六年,富顺县历史上第一个进士诞生!

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富顺人叫李冕,庆历二年(1042年)壬午科进士,历官朝奉大夫、太子中书舍人。

两年后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在周延俊的倡导下,富顺县集资在县城的南门建成一座文庙,并在庙内立石质“雁塔碑”,以刻上全县历次中进士者的名字。作为读书人的最高荣耀,这些名字至今在石碑上留存。可以想见,这对所有县民支持孩子读书具有多大的感召力!

(富顺文庙)

此后,历任富顺知监均热心教育事业,亲自教授儒学。于是,该县文风大开,科举业绩斐然,仅宋代在雁塔刻名的进士,就有67人之多。

其中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李文渊,历官宣德郎、朝议大夫。其人才学渊博,正直不阿。因不愿与蔡京等权臣同流,辞官回乡,教书为生。晚年所创办的柳沟书院,为富顺县第一所私立学校,开启了教育普及的时代大幕。



好知县 “文经”并重
众才子英雄辈出

(明朝永乐大典)

宋朝灭亡,元末大乱,明初时百业俱废,期待复兴。作为国内盐业大县的富顺,经济萧条,文化停滞。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钟铉(字公鼎)任富顺知县。他到任后,积极恢复县治繁荣,大力发展经济。特别突出的是,他陈纲立纪,尤其注重发展规划,提出了富顺历史上第一个“五年计划”。据史料记载,“上至宗庙社坛,下至市肆民居”,他无不悉心规划,并周到细致地组织落实。故史上给予其高度评价,曰“富顺重振政教,实自钟铉始。”

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年),陕西咸宁人李真(之子诚)任富顺知县。李真居官勤慎,曾奏请朝廷免除本府税外军需及革汰边粮与部运储弊,使县中苛赋顿减,经济发展加快。他还主持修缮文庙(学宫),主修明朝第一部《富顺县志》。

明弘治进士周熊(字文应,陕西长安人)在任富顺知县期间,视民如子,尤其保护赈济孤寡,注重民生。他常召集儒生讲授经史,文化氛围日渐浓郁。

纵观明朝时期的富顺知县,大多结合当时社会实际,狠抓经济复苏,同时注重文化教育。使富顺在盛通人和、协调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在宋朝时期人才辈出的文化良好发展态势,明朝近300年间,上百名富顺学子高中进士。不少富顺才子脱颖而出,甚至名震华夏——

(富顺盐井街古盐场遗址)

明成祖永乐九年(1375年)中乡举、富顺人晏铎(字振之),文学造诣极高,时人将他和当时的另外9大文人并称“晏泰十才子”,并名列之首。著有《增注孝经》、《小学》等,事迹附于《明史》;

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富顺人范珠(字嘉隆),刚正不阿,历任江道御史,被后人称为铁面御史。嘉靖帝赐联“柏府霜操真御史,黄堂正直古诸侯”;

明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年)进士、富顺人何钟(字以宣),学问渊博,官至陕西佥事。晚年回乡后深感《富顺县志》百年未续修,遂发愤独修,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刊印成书。著有《活泉诗集》存世。

(南沙文集)

富顺大才子、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熊过(字叔仁,号南沙),其诗文与内江赵文肃、成都杨升庵、南充任少海合称“西蜀四大家”,又与陈束、王慎中等号“嘉靖八才子”。所著《南沙文集》八卷,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

正是晏铎、熊过等人的卓越表现,逐渐让富顺赢得“才子之乡”的美誉。



段玉裁忙注“说文解字”

文知县大写“网红”小说

(清朝四库全书)

自从宋、明两朝以来,富顺文庙逐渐成为富顺文风昌盛的一大标志。但在明末清初,富顺文庙荒祀多年。

钱绍隆,字仲扶,浙江海盐人,康熙十年(1673年)进士,十九年(1680年)任富顺知县。他到任后,安戢残黎,掩遗骸,周贫乏,建复文庙大成殿、明伦堂,规制俱伟。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主修《富顺县志》。在富顺为官6年后,补授刑科给事中,成为一代名宦。

自钱绍隆起,清朝时期的历届富顺知县都很强,其中两位“大咖”名头最响,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位是著名训诂学家、江苏金坛人段玉裁(字若膺)。

(段玉裁)

乾隆四十年(1775年),段玉裁署富顺知县。在其两年任期中,他十分重视教育,除建文昌宫、薛翁祠外,还常为书院生员亲自讲授经学。个人著作颇丰,完成《诗经小学》、《六书音韵表》等专著;撰写《中水考》,弥补了郦道元《水经注》之失;所修《富顺县志》,为历来水平最高,誉满海内。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同时也精于校勘,于诸家小学的是非都能鉴别选择,是徽派朴学大师中杰出的学者。个人著述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

他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在语言文字学,主要成果集中在《说文解字注》一书中。“注释”是古人著书立说的重要体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重在经汉字字形揭示汉字的本义,段玉裁则由此揭示汉语词的引申义,把古今的字形、字音、字义都贯通起来,因而更显得体大思精。

他还把9000多个中国汉字,逐一标明各字韵部,从而构建起相对科学的古音韵系统,成为古音理论的集大成者,开辟了从谐声偏旁入手来研究古韵分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这让我们每一位中国少年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受益匪浅。

而另一位“大家”,为同治六年(1867年)任富顺知县、任期仅一年的旗人文康。

(文康)

文康出身显贵,早年家世盛极一时。然晚年家道中落,家中物品变卖殆尽。有感于世运变迁、人情反复,他便以警教式的理想化的笔触,撰写完成了长篇白话小说《儿女英雄传》。

《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现存最早刻本为清光绪四年(1878)北京聚珍堂活字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亦出版多种。 

这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融武侠、言情、公案于一体的社会小说,问世时影响之大,令人侧目。其“儿女情深+英雄气长”模式的确立,为近现代侠义、言情小说确定了基调和模式。从这一点说,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为其“徒子徒孙”,并不为过。

除这两位“大师级”知县外,还有不少清朝富顺知县亦可圈可点——

宋廷桢,广东花县人。进士出身。清道光四年(1824年)任富顺知县。任内开建了一个超级工程——募集修建试院(考棚),居然可同时容纳2200多名考生参加县考,规模高居全川第一。他还修建南坛、北坛,极有文名。

20年后,富顺又涌现出了一位“基建”狂人县长。

陈长墉 ,号勤斋,广东揭扬(阳)拔贡,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由开县调任富顺。面临富顺经济不兴、科举不振的局面,他在任2年间,重农兴教,“以敦土物、培文风为先务”。博识图书,为培“才子之乡”文风,先后倡修回澜、文光两座塔,至今成为富顺一景。

(文光塔)

 “甫下车即谆谆然以敦土物、培文风为先务,谓‘邑之东有山自巽而入者,旧有塔已就颓坍,宜复而增之;邑之西有江自东而下者,水势奔放,宜建塔以镇之。’其说虽近于形家之琐言,而其意实本诸立政之大体也。”清道光一朝30年间,富顺唯一考中进士的朱坚在《回澜塔记》一文中如实记述了陈知县的履职表现。

陈长墉决定先在城西建塔,率先捐出自己的薪俸,作为建塔的启动资金,后共捐钱二万一千余缗。历时9个月建成镇水之塔后,有感于“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之语,他为之取名“回澜塔”。随后,他又对位于城东同心山、建造于前朝的废塔“文笔塔”加以修复,并改名、题刻“文光塔”,以示“文章兴盛,光耀四方”,一时被视为富顺之“文笋”。

(回澜塔)

果然是“雨后春笋”!巧合的是,就在回澜塔和文光塔建成这一年,富顺就有何秀廷、萧藩二位士子中丙午科举人。这之后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富顺举人、进士频出,延续着“才子之乡”兴盛文脉。

名师出高徒。

除清乾隆三年(1738年)乡试第二名、乾隆十三年(1748年)会试中会魁、殿试第9名的“学霸”李芝(字瑞武)外,有清一朝,还有两位富顺才子声名赫赫。

 一位是“儒商”萧永升,晚清的一个传奇人物。

俗名萧三三的他,生于1762年,卒于1856年,享年94岁。位清道光年间贡生。长期深居富顺乡间的他,以其独有的经济头脑,开展酿酒、盐运、丝绸、陶瓷等多种经营,富甲川南。道光十六年(1836年),因为富顺文庙年久失修,亟需修葺,富顺知县邓以堃邀请萧永升等商议培修事宜。萧永升等认为文庙关系富顺“文章风水”,为桑梓教化之所,主动要求由其个人捐资重建。

(富顺文庙)

不干就不干,要干就干最好。萧永升派人专程赶赴孔子故乡——山东曲阜,获得孔庙当初建设图纸,决定全盘“复制”孔庙四川版。他还令子侄前往雷波山区运回作为梁柱的巨木,向景德镇定制琉璃筒瓦,并亲自做监工,在旧庙原址拆除后重建。

历时4年,耗资白银3万多两,新的富顺文庙最终建成。史料评价曰:布局合理,体制宏伟,殿宇巍峨,工艺精湛、闻名川中。

如今,富顺文庙早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让人骄傲的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山东孔庙在修缮过程中,还专门前来富顺文庙,现场学习观摩。

(富顺文庙)

萧永升通过诚信经营,严谨治家,获得财富,富后兼济天下,扶贫助困,乐善好施,广为善举,勇于社会担当,民间好评如潮,是人人称颂的一代乡贤。

另一位是“戊戌六君子”刘光第。

刘光第,字裴村,1859年生于富顺县赵化镇。为维新派政治家,戊戌变法时期重要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清末维新派的著名爱国诗人。光绪九年(1883年)中癸未科殿试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

(刘光弟)

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9月5日,光绪下诏赏刘光第与谭嗣同、杨锐、林旭四人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

戊戌政变发生后,四章京及康广仁、杨深秀同被捕,于9月28日(旧历八月十三日),慷慨就义于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十年京官,一生清贫,愿为国家牺牲个人生命,留得生后千古名。刘光第,凝聚了富顺才子的才情、责任与担当,让“才子之乡”的声名愈发远播。

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富顺“县长”们又演绎着哪些精彩故事?敬请关注川观新闻“盐都夜话”栏目,且听下回分解。


相关链接:

盐都夜话(一)丨居然能担任才子之乡县志编撰名誉总理!这位乐山军阀不简单

https://cbgc.scol.com.cn/news/414785

盐都夜话(二)丨获袁隆平肯定 “中国再生稻之乡”富顺咋这样牛?

https://cbgc.scol.com.cn/news/437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