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作者:郭超英

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绵阳观察 郭超英

“要赶在春节前完成一座厂房的建设和调试,具备开工生产条件。”1月7日,绵阳少见地下起小雪。顶着寒风,项目负责人向国发正指挥工人在厂房地基上浇筑水泥。从2020年11月6日开始,向国发所在的绵阳市涪城区智慧铁塔研发和生产基地项目就一直热火朝天。因为当天下雪风大,高空作业有风险,大部分工人暂停作业一天。但为赶工期,仍有一队浇筑团队冒雪施工。

该项目由绵阳恒盛通信网络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原计划于2020年2月开工,当年12月竣工,用于取代此前的老厂区。但受新冠疫情影响,新项目开工时间延至2020年11月,而老厂区面临搬迁,又接到数千万元5G基站杆塔订单。能否在3月前实现新项目建成投运,成为该公司发展当务之急。

【项目名片】


智慧铁塔生产基地和通信产业研发基地


项目由绵阳恒盛通信网络工程有限公司投建,位于绵阳市涪城区临港经济发展区,总投资10亿元,分两期,总面积400亩,主要用于研发和生产5G基站杆塔、石墨烯防腐涂装等产品。建成后,该项目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5G基础设施研发和制造基地,可带动用工人数近2000人。


自己规划建设 精准衔接每一个环节

按照建成投运时间倒排工期,留给项目建设时间只有约5个月,几乎是原计划用时的一半。要做到这点,必须从规划、建设、物资调配每一个环节入手。“我们这个团队有着丰富的钢构生产安装经验。所有工作全部动手,为抢时间创造了可能。”该公司总经理张文俊说。

一栋钢构厂房骨架已拔地而起,将于近期封顶。抬头向上看,巨大的钢构约3层楼高。而这样的厂房,这个项目一共要建4个。“团队很有经验,规划和建设各环节间,几乎都做到无缝衔接。”张文俊说。在不远处的空地上,堆放着几根橙色的“大家伙”,那是厂房封顶后即将安装的航吊,用于平时车间内半成品装运。因为临近厂房完工,设备调试团队提前将其运抵现场,免去届时临时调度的麻烦。

类似的精准衔接,在项目建设中还有很多。因团队配合默契,彼此熟悉工期进度,项目环节间宛如加过润滑油一般,从每个环节中挤时间,硬是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将整个工期由10个月压缩到5个月。

同时因采取自建模式,成本也比外包节约20%左右。这样的表现,也给该公司创造了新的商机——南充市一家企业计划请他们建设一栋钢构建筑物。

优化政务服务 绿色通道服务提速

该项目建成后的主要产品是5G通信基站的杆塔。据介绍,杆塔和相关土建费用,占基站建设总费用一半左右,是新基建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杆塔中为环保、气象等相关监测设备预留了通道,实际上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载体。

为解决杆塔防腐防锈问题,该公司与西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率先在行业探索石墨烯防腐涂料的应用。涪城区在项目建设中为其提供了创新服务,建立“三个一”联系服务企业机制,即一名区级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名项目专员实现长期服务企业。

项目建设的提速,曾遇到一个困难:项目总评图中,部分不符合要求,要重新过审需 2-9个工作日,而当时施工机械已进场,几十人的团队已就绪。多等一天,就会多花五六万元成本。经涪城区与相关部门协调,专门为该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只用2个工作日就完成相关手续,为项目建设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

涪城区将企业项目作为抓发展的当务之急,区领导专门邀请企业负责人到机关食堂共进早餐,当面沟通,现场回应企业诉求。张文俊说,“我受邀参加过一次,当时提出企业融资难题,很快涪城区就协调一家金融机构与我们对接,愿意为我们提供1200万元贷款。”

该公司目前已收到多个订单。为提升效率,该公司专门定制智能数控生产线,预计项目一期建成后只用20名工人就可每年实现4亿元产值,是老厂区的4倍。随着二期建成,届时公司年产值可达10亿元,将转型升级为当地5G产业新生力量。

图片摄影 郭超英 

【抓项目三十六计】


①自己规划建设


知己知彼,熟悉工序,最大限度压缩工期。团队配合默契,实现各环节有序衔接,共推项目整体建设提速一倍。


②合理统筹分配资源


根据工期,预先增配挖掘机等设备,力争同时作业,变串联工作为并联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③保障工作先行


提前做好预案,将各种可能遇到的困难列出来,提前应对。例如,提前预备一批防疫物资,确保项目建设有序开展。


④优化工作机制 专人包项目


市、区、镇均配备专人对接该项目,确保沟通高效及时;开通绿色通道,在服务上提供最优体验。


⑤动态协调 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


根据实际情况,延后该企业老厂区搬迁时间,为企业正常运转创造条件,以实现新旧厂区间的顺畅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