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既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表征,又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四川作为经济和人口大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持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打下坚实基础。

□蒋永穆

持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关键是构建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根据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实际,党中央作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

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应该扩大和活跃国内市场,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增强经济内生发展支撑。而要繁荣国内市场,需要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国内消费潜力,有效发挥广阔的国内市场优势,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对于四川来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难题的有效路径。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体系中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基本面。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着手,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实现这种动态平衡,需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释放需求侧发展活力,破除供给侧发展束缚,促进新需求的持续创造和高质量供给的持续体现。

结合四川实际,从需求侧来看,四川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已经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持续改善的生活条件和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使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体现在消费方面,就是消费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品质化消费需求不断增多;体现在投资方面,就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投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居民消费不足、消费空间挖掘不够等问题仍较突出;有效投资不足、投资精准性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这就需要持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强化需求侧改革,优化调整消费和投资结构。

从供给侧来看,四川产业门类较为齐备,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一方面,完整的产业体系能够提供类目多样的产品;但另一方面,即使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居民购买国外境外奢侈品等高端产品的数量却有增无减,在国内商场等实体门店购买产品的数量仍在下降,在四川比较典型的是汽车等产品销量增长乏力、部分行业有产品无品牌。这也需要持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提升国内供给质量和四川优质地方产品知名度。

持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基础是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持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积极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优化供给,不断适应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坚持民生导向,着力扩大消费。有效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关键在于顺应居民消费需求的发展变化,保持消费的稳定增长。首先,提档升级传统消费。应积极提升消费品质,从消费便利性、可及性、体验性等方面改造传统消费业态。城市消费市场仍是巨大的,应针对高端消费需求,从品牌引进、门店建设、时尚活动举办等方面拉回外流的消费。农村消费市场仍有较大空间,应补齐农村消费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广泛发展,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渠道。巩固拓展消费扶贫和电商扶贫成果,进一步扩宽“四川扶贫”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其次,培育发展新型消费。新型消费是在快速发展的,应结合区域消费特色,深挖区域消费潜力,加快培育新的消费业态和消费模式。发挥四川文旅消费优势,加快培育夜间消费、体育消费等新的增长点。新型消费是与时俱进的,应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积极发展健康消费、养老消费;根据个性化、智能化消费需求,加快发展定制消费、智能消费。再次,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消费环境的优化是促进消费的有效手段,应从消费市场监管和秩序维护等方面保障消费者权益,从消费品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促进优质消费品供给,从消费券发放和惠民行动开展等方面刺激消费需求。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扩大有效投资。有效的投资,是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应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重点向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交通、能源、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倾斜,提高投资的精准性。加大服务消费项目投资力度,重点向新型消费、智能消费等领域倾斜,增强投资的时效性。加大民生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投资力度,重点向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疫情防控等领域倾斜,为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需要提供资金支持。用好用活财政资金,优先投向关系人民福祉的领域。加强财政金融互动政策激励,推动金融机构合理配置各类资金。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激发民间资本积极性。

三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实体经济是优化供给、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依托。应持续巩固和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通过产业发展夯实实体经济基础。首先,发展壮大现代工业。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依托四川工业发展基础,突出四川制造业发展优势,加快完善“5+1”现代工业体系,壮大电子信息、食品饮料、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增强四川工业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供应链,形成若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其次,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生活需要,考虑四川服务业发展条件,着力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提升发展商业贸易、文体旅游等四大支柱型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信息服务、川派餐饮服务、医疗康养服务等六大成长型服务业,提高四川服务业供给水平。推进成渝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一体化发展,共同培育川渝高端服务业品牌,在毗邻地区率先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成渝地区居民生活品质同步提升。再次,做优做精现代农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凸显四川农业发展特色,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稳步建设“10+3”现代农业体系,促进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药、川牛羊、川鱼等重要农产品品牌化、优质化发展,不断提升四川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建设,持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和物质装备能力,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

(作者系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