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智库研究员 黄爱林
“十四五”期间,我国商业航天实现了从技术攻坚到产业生态构建的系统性突破。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力关键点何在?川观智库梳理总结泰伯智库、毕马威等智库机构近期发布的相关文章,以作参考。
毕马威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的投融资规模已超越2022年的水平,过去五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3.25%,而2024年全球整体投融资规模仍未恢复至2022年的水平,过去5年全球整体复合增长率(CAGR)仅为0.55%。并且在政策和资本的推动下,中国商业发射任务次数与卫星入轨数量均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24年,商业性质的发射任务次数33次,卫星入轨量186颗,较2021年,商业发射任务次数同比增长371%,商业卫星入轨量同比增长463%。
细看各领域,商业航天正走向市场的深水。如火箭制造端,单次发射成本从“亿元级”压减至“千万元级”,多家商业航天头部企业密集开展可复用液体火箭的飞行验证;在卫星制造端,更大的制造产能和更低的制造成本正在实现;在卫星应用端,包括手机直连卫星、汽车直连卫星、算力卫星、太空宽带等应用场景不断涌现。
尽管“技术-资本-产业”的正向循环在显现,但中国商业航天仍面临严峻挑战。一是与发达国家的成本差距大,毕马威数据显示目前中国1公斤的卫星发射成本大约是1万美元,按此计算,单颗低轨通信卫星的发射成本约为200万美元,而美国“星链”的发射成本更低,SpaceX发射单颗低轨卫星的成本仅为75万美元左右;二是中国面临太空部署空间受限的挑战,美国通过“先占先得”策略大量抢占资源。如截至2023年5月的数据,美国卫星占全球在轨运营卫星的68.58%,而同期中国只占8.3%。因此,中国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已有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亟待提高;三是中国商业航天应用层面仍需进一步拓展,卫星直连手机、太空旅游等消费级市场尚未成熟。
面向下一个五年,泰伯智库认为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需在既有技术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攻克关键部件自主可控(尤其是可回收火箭相关核心部件)与前沿技术研发等难题。毕马威则提倡技术融合,通过通、感、算、遥等技术融合为低轨卫星星座网络赋能,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轨道资源紧张的问题,而且可降低成本,提升服务响应速度,推动新商业模式,扩展应用领域。
泰伯智库建议构建“北方研发·南方制造-沿海发射”的全国协同分工体系,从而破解区域资源碎片化困局。并提醒行业向消费级市场延伸: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卫星+垂直行业融合;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太空旅游、私人卫星定制等新兴消费场景,培育新经济增长动能。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