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这座镶嵌在青衣江畔的千年古县,仿佛是时光精心雕琢的浪漫诗笺,将千年文脉与自然灵韵细细揉进每寸山水、每缕清风里。

当下,研学旅行正以蓬勃之势兴起,成为学生拓展视野、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夹江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与秀美自然风光的城市,凭借多元研学资源,成为众多学校与家庭研学清单上的热门之选。在这里,学生踏上一场融合千年文脉、自然风光与非遗魅力的奇妙旅程,收获知识、感悟成长。

坐落于夹江县甘江镇新生村的四川艺新生非遗研学基地是一个集非遗文化展示、体验、研究、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 +”产业综合体。踏入基地,仿佛走进了一个非遗宝藏世界,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夹江年画、烧瓷、瓷上绘画、手工拉胚、手工制作毛笔、书画培训与写生展示等体验项目琳琅满目。

基地教学团队阵容强大,由非遗传承人、资深文化学者、教育专家及国家级著名艺术家等组成,他们精心研发的“非遗大师进基地”等课程,从不同年龄阶段、知识层次和研学目标出发,将夹江非遗与自然、地质、天文知识巧妙融合,激发着青少年儿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在瓷上绘画体验区,学生正专注描绘着手中的作品。学生周语文澜兴奋地说:“我之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瓷上绘画,觉得特别神奇。今天自己动手画,才发现要画好真的不容易。不过看到自己一点点完成作品,心里特别有成就感,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魅力。”另一位学生王宇分享到:“在基地里,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非遗传承人老师教得特别认真,让我对非遗产生浓厚兴趣,以后还想参加更多这样的活动。”

除艺新生研学基地,夹江造纸文化研学同样精彩纷呈。走进位于马村镇大千纸故里,古老的造纸工具和精美的手工纸制品仿佛在诉说着造纸术的千年传奇。在专业讲解员引导下,学生好奇地观察着每件展品,认真聆听着造纸术从选料、舂捣、抄纸到晒纸的全过程。学生亲身参与手工造纸体验活动,通过抄纸、晒纸,感受着纸张在自己手中逐渐成型的奇妙过程。参与体验的学生宋玥颐感慨地说:“以前只在课本上知道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今天亲身实践,才真正明白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比单纯看书有意思多了。”

踏入夹江九〇九红色教育基地,更是翻开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核工业奋斗史诗。这里曾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核动力的秘密研发地,承载着老一辈核动力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伟大精神。

走进基地,鹅卵石垒砌的灰色墙面,透着古朴与厚重,无声诉说着那段极不寻常的历史。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者深入了解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发展历程,感受我国核动力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与辉煌。在这里研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参观者能深刻领悟到“自强自立、求真务实、创新协同、拼搏奉献”的“〇九精神”,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激励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步入东风堰—千佛岩景区,恰似开启一场穿越时空、对话自然与人文的奇妙之旅。千佛岩的崖壁上,162窟2470余尊唐宋摩崖造像静静伫立,它们宛如历史的守望者,每一尊都带着岁月的痕迹与匠人的温度。沿着蜿蜒的石阶缓缓而上,目光在佛像间流转,惊叹于古代雕刻家鬼斧神工的技艺。

而与千佛岩相依相伴的东风堰,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缠绕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已静静流淌了360余年,见证了夹江的兴衰变迁。沿着堰渠漫步,清澈的渠水潺潺流淌,滋润着两岸的农田,孕育出一片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研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东风堰的工程原理与历史价值,更能它是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势,实现引水灌溉、防洪排涝等多重功能。这一古老的灌溉工程,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勤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夹江的自然风光同样为研学旅行增色不少。在天福茶园,学生化身“采茶人”,穿梭在茶树间,亲手采摘茶叶,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随后,他们参与了制茶工艺的学习,从摊晾到炒制,每个环节充满乐趣。学生邓苏芮笑着说:“原来茶叶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才能变成我们喝的茶,今天真是长见识了。”

丰富多彩夹江研学之旅,让不少曾经参与夹江研学的家长们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学生家长李倩表示:“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城市里,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传统文化和自然风光。这次夹江研学,让孩子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和感受,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家长李代莉同样表示:“夹江的研学资源非常丰富,孩子回来后一直兴奋的跟我们分享他的所见所闻,对非遗和家乡历史有了更深了解。这样的研学活动,我们家长非常支持,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夹江到底好在哪里,是千年古县特有的沉静与深情。它不疾不徐,将历史熬成茶汤,把山水酿成佳话,等你在某个晨昏,与它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温柔相逢。随着夹江研学旅行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来到这里,在千年文脉与自然风光的交织中,在非遗魅力的熏陶下,开启一段难忘的成长之旅。(张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