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杨艺茂 乐山观察 冷润雨
80分钟新闻发布会,乐山市五通桥区发布人从工业讲到文旅,36次提及“盐”。
5月15日,在“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五通桥专场上,工业强区五通桥成绩亮眼:经济总量三年内连跨两个百亿台阶,是四川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区。现场高频提及的“盐”,成为这些成绩的关键词。
产业因盐而强——
基于深厚的盐业底蕴,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号发明“侯氏碱法”,衍生出西南第一家上市公司“川盐化”,拉开当地近代工业化序幕。如今,“盐”续出两个直奔千亿的晶硅光伏、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眼下,五通桥作为“中国绿色硅谷”核心区,集聚了全球光伏前10强企业5家,已形成硅料、硅棒、切片全产业链,高纯晶硅产能、品质持续位居全球第一方阵,15万吨双甘膦年供应量居世界第一,20万吨草甘膦年产能居世界第三、全国第二。不仅如此,多个盐化工、磷化工产业项目接续在此落子。
“我们已集聚10多家规上化工企业。”乐山市五通桥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叶然说,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五通桥正多方位支持企业持续升级生产工艺,如“永祥法”高纯晶硅生产工艺,目前已迭代到第八代;协鑫科技独有的流化床颗粒硅技术,能耗仅为行业先进水平的六分之一,生产技术、能耗水平“遥遥领先”。
数据显示,近年来五通桥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保持在70%以上,2022—2023年连续两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2024年在主导产业遭遇行业深度调整阵痛时,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仍达到777亿元。
文旅因盐而兴——
“我们正修复‘侯氏碱法’核心遗址,打造工业史诗博物馆。”乐山市五通桥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重介绍,盐是工业基底,更是文化基因,盐文化还衍生出当地丰富多元的美食文化。5月底,全国唯一以井盐文化为主题的龙舟会也将继续在五通桥上演,百年历史的龙舟之乡因盐而兴。
郑重告诉记者,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当前正以盐为脉打造盐文化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新空间。以桥盐文化为脉络的《燕云在望》《盐风吹过》等书籍出版,持续为市民提供文化滋养。
盐文化衍生出百年传统美食。这里诞生了牛华麻辣烫麻、辣、鲜、香的舌尖记忆,还有中华老字号“德昌源”桥牌豆腐乳、西坝豆腐、西坝生姜以及远近闻名的黄鸡肉等。
聚焦美食IP,五通桥正加速特色美食街区建设,不断完善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美食产业年收益超3亿元。“今年五一期间,在五通桥区牛华镇举办的麻辣烫美食系列活动,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同比增长40%,非遗美食销售额暴增210%。”乐山市五通桥区委副书记何丹说。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