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钟帆 摄影 赵明 实习生 王瑜潇

贤哲其萎,山川同悲。2月6日早上,著名敦煌学家、文献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史家,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项楚先生的追悼会和告别仪式在成都东郊殡仪馆举行。

当日,天空下着小雨,项楚生前亲友、同事、学生及业界代表数百人前来送别先生。人群中,既有来自文学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也有青春面庞的学生。在庄严肃穆的悼念大厅里,大家胸前佩戴白花,排着长队,送项楚先生最后一程。

告别仪式现场

回忆先生

无限崇敬无尽哀思

上午8时许,前来送别的各界人士已经陆续赶到成都东郊殡仪馆悼念大厅。

大厅正前方摆放着先生的遗像,笑靥慈祥、音容宛在。先生的遗体安放于菊花、松柏组成的花丛中。四周摆满了敬献的花圈,寄托着无尽哀思。

告别仪式现场

9时,告别仪式正式开始。

“项楚教授毕生潜心科研,以敦煌而文献、而语言、而文史,是当代古典学术研究不可替代的‘解码者’……项楚教授毕生潜心教学,培养了大批优秀学术人才,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四川大学副校长赵长生教授介绍项楚生平时,在场很多老先生的同事、朋友和学生不禁潸然泪下。

作为老先生的学生代表,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张涌泉为老师致悼词时,用了“真正的读书人”“卓越的学者”“身正学高的名师”来回顾悼念恩师。在他的印象中,老师为人正直、品行高洁,用他的学品、人品、风骨赢得了学生们的敬仰与爱戴。

在儿子项随心中,父亲更是一位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不仅鲜少提及个人成就,还总说自己“只是幸运地赶上了时代的机遇”。“在学术讨论中,他总是静默倾听,偶尔一句幽默点评便让争论归于平和;即便面对质疑,他也以微笑包容。生活中,他笨拙得连浴缸尺寸都量不准,却愿为母亲在校车上默默占座,又因不忍拒绝他人而悄然让出座位。”项随认为,正是这份“不争”的豁达,让父亲赢得了大家比之他学术成就更深的敬重。

送别先生

继承遗志薪火相传

在告别仪式现场,送别的人们手拿菊花,绕着灵柩默默瞻仰先生的遗容,向先生深深鞠躬,表达哀思。

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傅其林看来,项楚先生驾鹤西去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和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巨大损失,“项楚先生卓越之学术思想、崇高之精神品质、纯净之育人风范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成为学院最宝贵的财富,指引着我们奋勇向前。”

告别仪式现场

在送别的人群中,一位头发花白的吊唁者是浙江师范大学杰出教授普慧。他是项楚先生的博士后,曾在川大任教,与老师相处长达十余年。此次得知先生辞世的消息,他从浙江专程赶来。“我们老师为人特别纯粹,做起学问来,一杯白开水就可以在图书馆坐一整天。”普慧说,至今老师的为人和做学问的精神都始终影响着他。

另一位项楚先生的学生刘昶从贵阳赶来,面对老师突然离开,她在现场几度落泪。原本她与同学们还期待着为老先生庆祝90岁生日,共聚一堂,再听听老师的教诲,“作为老师曾经的博士生,我始终记得在读博那些艰难的岁月里,老师与师母对我生活上的关照,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

而在四川大学,项楚先生逝世的讣告发出后,一些春节未离校的在校大学生今日也自发赶到了告别仪式现场,2021级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张舒艺就是其中一位。在张舒艺心中,德高望重的项老是学子们钻研学术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着大家前行,“请项老师放心,我们一定会继承他的遗志,让先生开创的事业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