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评论员 伍里川

乙巳蛇年春节,寻常又特别。因为,这是史上第一个“非遗版”春节。

非遗和春节,千年相互交融,千年相互成全。蛇年央视春晚,四川非遗宣传推广大使李子柒精彩亮相,其舞台造型展现了植物染、青神竹编、螺钿、成都漆艺等13项非遗技艺,让人大饱眼福。可以说,“非遗版”春节从亮相的那一刻始,就将底蕴和张力显现无遗。

论起“非遗版”春节的喜庆和丰美,不能不提江南和四川。这个春节,在江苏苏州,人们跟着手艺人一起制作桃花坞木版年画;在南京,南京剪纸“剪”出万般美意;在江苏太仓,龙狮少年舞出青春风采。

“非遗版”春节一如文化纽带和情感链条,在这个纽带和链条上,四川的“年”同样熠熠生辉。

这个春节,成都掀起一股“博物馆里过大年”的文化热潮——武侯祠日均客流超10万,成都博物馆7天迎客超13万人次,成都市美术馆6天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这个春节,凉山州非遗看点多多,古镇的庙会、变脸,让人看了又看;这个春节,绵阳新春灯会登上央视,央视《新闻直播间》关注绵阳北川村民同吃年夜饭。

在常常有人吐槽“年味越来越淡”的当下,何以年味这边浓?何以风景这边独好?道理很简单,凡有非遗“养分”滋养的地方,凡有年俗活动吸睛的地方,必有人心的深度连接,必有观点的深度碰撞,必有传统文化的深度传承。悠然之间,年味如“杂花生树”般显现。

“年是过出来的”,这句民间大白话,透着深刻的哲理。年本身不存在淡和浓,区别只在于,年可以被“过”成啥样?你若不辜负年,年定不辜负你。近年来大火的潮州英歌舞,正是人与年合作的结果。被放大、被凝聚、被致敬了几百年,才有了今天的集中绽放。

在年的内涵中,有沉静的部分,有无言的部分,但更多的是喧腾、是热闹、是乐活。“非遗版”春节当静则静,当动则动。“动起来”的时候,就该集体亮出绝活和光色,激起火一般的热情。这是一份集体的创造和建设。

春节期间,凉山州围绕“非遗过大年”“演艺过大年”等主题,开展古装巡游以及非遗火术表演等活动1200余场次,这背后是对全州文旅资源的整合。而喊响“我们的年,世界的年,到绵竹过中国年”的绵竹,则致力于打造“非遗般”的年味。它们,都成功了。

事实说明,在“非遗版”春节的字典里,从来不存在年味的“荒漠”,也从来不存在年俗的“低谷”。

“非遗版”春节,是长期苦心经营的结果。只要我们齐心合力,以“非遗版”春节为契机,加强非遗保护,加强春节文化推广,就必能迎来年味的大爆发。饺子的从北向南“奔走”,游神的从南到北“流行”,反复验证着这个朴素的道理。

“非遗版”春节在国内大热,也产生了国际影响。这个事实振奋人心。在享受“非遗年味”之时,别忘记那些“日拱一卒”的筑基者、推广者。正因无数个“李子柒”的努力,正因无数个“成都”“凉山”“绵竹”的推动,才有了今天这番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