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邓也
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非遗”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主题。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传统的韵味和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游客。
作为非遗大省,四川的“非遗年味”同样浓郁而醇厚。“非遗贺新春·阆中古城过大年”春节文化活动在“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举行;“非遗贺新春 点亮中国灯”全国主会场活动与第31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交相辉映;川青铁路黄龙九寨站里跳起的藏族花灯舞和藏族锅庄舞表演令旅客流连忘返……还有乐山大庙会、绵竹年画节活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人日游”等非遗活动,广泛覆盖城镇村落、大街小巷、旅途景区等,传递来自巴蜀大地的新春祝福。
非遗不是老土的边角料,而是重要的压轴戏。曾几何时,年轻人总是喜欢流行歌曲、网络游戏、数码产品,不关注手工艺、地方戏和传统民俗,认为这些只是老年人喜欢的“老古董”,过年时烘托氛围的“边角料”,不酷也不潮。而如今,非遗正通过崭新的面貌和丰富的形式与年轻人产生交集,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穿汉服风格的外套、唱戏味的流行歌、看地方曲艺小剧场、做陶艺和泥塑作品送礼……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在年轻人的视角中,非遗正逐渐从边缘走向正中央;亦或是一直在正中央,终于被聚光灯照亮。就像各地盛行的非遗“打铁花”表演,以不输璀璨烟花的视觉效果,成为多地春节活动的重头戏,将过年氛围拉满。
非遗不是自娱的花架子,而是聚人气的“显眼包”。感受四川自贡中华彩灯的魅力,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的遗韵,追着非遗过大年成为这个春节的新潮流。各大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包含非遗景点、非遗体验在内的“非遗游”热度较去年增加30%至40%,非遗热门目的地例如四川阆中、河南开封、福建莆田等地搜索热度翻倍。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尤其受到消费者欢迎,如瓷胎竹编、皮影戏和湘绣等兼具文化内涵与互动体验的项目;福字、窗花、灯彩、唐卡、藏药等产品销量大增,成为春节送礼的新选择。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非遗,实现与日常生活、数字经济、文旅产业等充分结合,才能真正让非遗走上从依赖保护到自给自足、再到发扬光大的健康发展之路。
非遗不再是传统的老三样,而是融合的新艺术。一成不变不是非遗,守正创新才是非遗。在江苏苏州博物馆,AI技术的赋能让游客能够聆听到最独特的乡音方言解说;在陕西西安的艺术中心,秦腔、皮影戏、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极富张力的前沿科技相融合,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听体验;在四川自贡市中华彩灯大世界,技术人员采用新材料、新光源以及机械传动等技术,制作出现代版“无骨灯”等创新灯组,成为非遗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又一典范。实践证明,非遗与科技的融合已成为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趋势。既尊重和继承传统,又加强探索和创新,才能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同时为非遗的传承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春节既是非遗的一部分,也是非遗展示的舞台。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春节期间共同绘就出一幅幅绚烂多彩的传统民俗画卷。人们追着非遗过年,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织融合,体现了对传统佳节更深层、更多元的文化需求。这样的春节,“非遗”得很有滋味。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