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中国年,龙蛇飞舞庆新春。今年春节期间,居民消费需求持续释放。相关平台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旅游消费预订量较2024年有所增长,新兴传统文化旅游地订单增长较快,新的消费亮点不断涌现。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佳节,也是居民消费旺季。受“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等一系列政策带动,我国持续优化促消费政策、完善相关制度、改善消费环境,消费市场潜力不断被挖掘。从春节消费这扇窗口,可以观察我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必将带动2025年全年消费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业态不断丰富。
春节非遗效应积极放大。2025年春节是成功申遗后的首个春节,各地积极打造了具有年俗年味的消费场景。商务部结合春节消费特点,并联动各地、各平台,围绕春节餐饮购物、文娱旅游等消费特点,举办“2025年全国网上年货节”,共同迎接蛇年新春。例如,上海首次举办丝路电商过大年,南宁举办中国(广西)—东盟网上年货节等。此次年货节更好融入了非遗元素,把促消费与文化传播相结合,推出了“非遗民俗展演”“传承人走进直播间”等特色活动,积极放大了春节非遗效应。各地顺应生活品质升级需求,全方位展示推广了本地特色产品,促进天南海北的不同风味在餐桌上碰撞,同时增加了本地老字号、国货“潮品”、在线旅游等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更多引入了全球好物,以“产地直发”“工厂直供”等方式让更多丝路云品、外贸优品直连年货市场。文化和旅游部开展“2025年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内容涵盖惠民文艺演出、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娱乐活动、旅游休闲消费、文博展览展出、对外文化交流等重点领域。尤其在“非遗贺新春”板块,围绕非遗保护传承,一些地方举办了非遗展示展演展销、“旅游迎春 休闲过年”、“古城过大年”、“点亮中国灯”蛇年灯会灯彩展示、“赶个年味集”蛇年非遗大集、“我的家乡年”视频直播、“年画进万家”、“文脉颂中华”春节非遗宣传推广等民俗文化活动,为人们奉上多种多样的春节文化大餐,丰富了春节期间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打造了百姓新春文化大联欢,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释放春节居民消费潜力。随着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扩围、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补贴申请流程的合理优化,居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特别是统一规范全国汽车置换更新最高补贴限额,将个人消费者购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3类数码产品纳入补贴范围,将享受以旧换新补贴的家电产品由2024年的8类增至12类,调高单价最高补贴比重至销售价格的20%,尽可能减少消费者获得补贴的操作环节,同时丰富支付渠道更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便利化的支付需求,并且叠加各地紧扣节日需求开展各具特色的促销活动,极大保障和满足了春节期间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和对消费的补贴需求,激发和释放了消费活力。春节期间,居民利用假期掀起了家电智能产品、汽车等消费潮,智能手表、无线耳机、户外运动装备、美容仪、智能绿色小家电等绿色健康、科技智能的商品,受到年轻人青睐。
“文化游”“体验游”魅力十足、国货国潮国韵产品受到宠爱。2025年除夕被纳入法定节假日,假期增加至8天,很多上班族选择了“请2休11”的拼假模式,携家人共同出游,而一些具有文化体验活动的旅游地区拥有超高人气。除了北京、西安、成都、南京是春节传统文化游的热门之选外,泉州、洛阳、铜陵、景德镇、漳州等地的旅游预订量也增长显著,同比增长约4倍。其中,北京庙会、潮汕英歌舞、广东醒狮、闽南游神、西北社火、东北抽冰尜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簪花、扎染、剪纸、宣纸、漆扇等充满创意与匠心的手工技艺体验,穿汉服、马面裙旅拍等热门体验项目均吸引了众多游客的青睐与兴趣,让旅客们互动式、沉浸式体验了当地年俗,在欢乐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部分地区因地制宜开展了春节夜间经济新业态,提供了“水上夜游”、灯会、光影秀等文旅产品。与此同时,在春节这场传统文化游的热潮中,文博场馆的“地标”效应也愈发凸显。以北京为例,春节期间,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技术馆等热门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客更愿意购买热门景点推出的时尚国货“潮品”、国韵产品等文创产品,国货国潮国韵产品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此外,春节假期各大城市文化演艺市场、电影市场活跃,为不同年龄和收入水平的各类群体提供了多元化、多样化的消费选择。
冰雪运动点燃速度与激情,成为过年“新玩法”。新年假期,部分地方举办“欢乐冰雪旅游季”,雪场也纷纷推出特色活动、特色玩法,吸引了更多消费者去观赏冰雪美景、体验冰雪文化、参与冰雪运动,“冷资源”不断释放“热效应”。不少雪场还积极注入文化元素,不间断推出不同迎新春主题活动,如非遗艺人现场捏面人、舞龙舞狮、秧歌巡游、烟花表演等。同时,部分雪场还与周边达成合作,丰富冰雪消费场景,推出“滑雪泡温泉”等,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体验。
火热的消费热情,折射出经济发展的新活力,也让人们看到了新的消费空间。2025年在持续扩大消费规模、持续优化消费结构、持续丰富消费业态的同时,还需要广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升级行动,加强全供应链、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推进完善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以更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2月5日第2版
本期编辑:董大伟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