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肖姗姗

初六,冬日暖阳。洒金般的光透过金堂一禾乡村咖啡的木框玻璃窗,在木墙上投下一道道舒展的光影。在天府大道某“钢筋森林”里,紧绷了300多天的IT工程师林如鑫终于得以嗅到生活的本味,他和朋友们聊天、冥想,偶尔端着咖啡杯往外一探,没有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只有蓝天白云和大片的田野,还有走过的带着淳朴笑容的当地村民……

如此安逸的场景,正在成都无数乡村咖啡馆同步上演。在新都,星巴克咖啡进了村!位于新都石板滩街道的川音艺谷,有着四川省首个“乡村星巴克咖啡服务”;崇州市的小稻田咖啡,真如其名,手捧咖啡,面朝稻田,风吹过,有麦浪泛波;都江堰石羊镇红雄社区曾经的一个猪圈摇身一变成了咖啡馆,猪食槽做咖啡桌,打谷子的拌桶是卡座,据统计,大年初一至初三,猪圈咖啡三天接待游客2700余人次,营业额18万元。

当咖啡机的轰鸣与鸟鸣共振,当咖啡拉花邂逅田间小花;当川西林盘的猪圈飘出拿铁香味,当田坝里端出星巴克的经典,这座以悠闲著称的都市,正在用咖啡杯量度乡村振兴的别样可能。

而除了成都,全国各地的田间地头,一场以咖啡为媒介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如火如荼。浙江的安吉、北京的怀柔、云南的沙溪……无数乡村咖啡馆竞相崛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寻求到广袤乡野休憩身心,他们驱车数小时赶到这里,并非只是为了一杯手冲咖啡,更是在消费“暂时逃离都市”的情感价值。

与此同时,一杯“村咖”,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机遇、新生机、新希望。有资料显示,在浙江莫干山的民宿集群区,85%的咖啡馆经营者来自上海、杭州。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意式咖啡机,还有都市审美体系与运营理念。本地村民从最初的好奇观望,逐渐演变为主动参与:60岁的老人学会制作卡布奇诺,村里的年轻人返乡开设咖啡馆,这种文化嫁接催生出新型城乡共生模式。统计显示,乡村咖啡馆从业者中“城归族”占比已达43%,形成独特的人才环流现象。

于是,这种消费行为构成独特的空间辩证法——城市资本重塑乡村空间,乡村场域反哺城市焦虑。咖啡+乡村,是一场双赢,村咖们完善了乡村产业配套,为乡村旅游业吸引来众多游客,也为咖啡开拓了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站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坐标上回望,乡村咖啡馆早已超越单纯的消费场所,演变为文化碰撞的实验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当城市与乡村在浓缩咖啡的香气中达成和解,当现代与传统在拿铁杯中旋转交融,这些散落乡野的第三空间,正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叙事。这不禁让人想起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如今在咖啡氤氲中,正生长出传统与现代和解的新可能。或许乡村振兴的真正密码,就藏在这些既装着埃塞俄比亚咖啡豆,又盛满中国农作物的杯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