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蒋京洲 李丹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万家团圆的日子。然而,川观新闻记者却在南充市社会福利中心看到一幅“意料之外”的新春景象:一些老人早早与儿女团年后,选择回到养老院与“老伙伴”们一起过年。有活动、有伙伴、有气氛……在养老院过年,正成为老人们过年的一种“新选择”。
1月30日,大年初二。红色的灯笼高高挂起,精美的窗花贴上,迎春的福字映入眼帘,无不透露着春节的喜庆。在南充市社会福利中心内(下称“福利中心”),春节氛围正浓。福利中心为老人们准备了“新春八天乐”活动,包括非遗手工体验、集福字迎福神、填写新春祈愿卡等,既让老人们在游戏中感受浓浓的年味,又能接触学习新鲜事物,真正让他们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享、老有所乐”。
画脸谱、拼锦鲤、许心愿……
养老院里过节乐趣多
大年初二,福利中心为老人们准备的活动是手工制作锦鲤灯笼和涂画戏曲脸谱。午饭刚过,福利中心的工作人员便开始准备。
下午三点,老人们陆陆续续走入手工活动室,围坐在一起学习制作锦鲤灯笼和戏曲脸谱。前一个活动需要老人们自己把制作锦鲤灯笼的部件模型拆开拼装,再将各个拼好的部件组合成一只只完整的锦鲤;后一个活动则要老人们根据图例所示,在面具上临摹各种颜色,最终完成一张张戏剧脸谱。
“我们策划这些活动,一方面突出年俗年味,同时也要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福利中心工作人员任香南拿起锦鲤灯笼向记者展示时说道,尽管只是简单拼接,但灯笼的部件精细,数量众多,很锻炼老年人的手眼协调能力和专注力。
79岁的易琼芳婆婆特别喜欢这类活动。当天上午,她亲手做完了一个花瓶剪纸,用塑料膜封好放在房间。在制作锦鲤灯笼的活动中,她第一个完成任务。
“以前做过一些手工,但没做过这么复杂的。这个还是有些难度。” 易琼芳告诉记者,如果让她再来一次,她有信心比这一次更快完成。
在一旁的脸谱涂画组,几位老人正为先涂哪种颜色而讨论不休。“婆婆你手好稳哦!”在福利中心工作人员的鼓励下,一幅红脸关公的脸谱在老人们手中形状初现。“先用红色是整对了的。”一位婆婆笑得合不拢嘴。
在祈愿卡上,老人们认真写下自己的新年愿望。“全家人幸福快乐”“新年安康”“春暖花开”……一张张祈愿卡,写满了真挚而朴实的祝福。这些祈愿卡被收集起来,挂在院内的“心愿墙”上,成为老人们新年的一份美好寄托。
福利中心的老人们与工作人员合照。蒋京洲 摄
伴老友、学新知、有所成……
养老院里过节很热闹
这些活动不仅让老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收获了成就感。93岁的刘成莲婆婆说,没想到自己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学会新东西,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刘成莲婆婆育有一儿一女,但她仍然选择在福利中心过年。刘成莲婆婆笑着解释道:“我们家早就提前团好年了。他们出去旅游,我跟着不好玩,不如回到院里和朋友们一起欢度春节,大家有说有笑有事儿做,很开心。”
福利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刘成莲婆婆这样有儿有女,但仍选择在福利中心过年的老人并非个例。这种选择背后,是传统养老观念的革新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逐渐完善。
根据老人们的实际情况,福利中心组建了夕阳红歌舞队、“艺缘堂”书画俱乐部、耄耋党小组等活动组织,老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刘成莲婆婆就是“艺缘堂”书画俱乐部的一员。她偏爱书法,感叹道:“我年轻的时候没有什么文化,老了还能来学毛笔字,水平不高,但每天学习有进步,现在都能写完一幅字啦!”
和同龄人们在一起,老年人们更加健谈而活泼。一位老人坦言,“孩子们过年要应酬、走亲戚,我在家反而添麻烦。这里能和老伙计们下棋、打麻将、参加活动,比在家守着电视强多了!”
记者在南充市社会福利中心所见,是社会化养老服务长足进步发展的生动图景。这里的故事,映照了一个深刻转变:从传统生活照顾到多元化服务,养老院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融入老年人的生活——
以往,老年人在养老院过年或许是“无奈之举”;当下,它却成为一些老年人的“主动选择”。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老有所养,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家里和社会的累赘,让他们安度晚年生活,儿女才能更好工作。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万家团圆的日子
红色的灯笼高高挂起,精美的窗花贴上,迎春的福字映入眼帘,无不透露着春节的喜庆!!!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万家团圆的日子!!!
新春走基层
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