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胡悠扬,丝弦声声……正月初四上午,栾城区南客村的丝弦艺术博物馆里热闹非常。进去一看,一场丝弦文化大戏正在上演。伴随着铿锵的音乐声,身着彩衣、扮相精美的“角儿”登上舞台,激越悠扬的唱腔将观众带入丝弦的精彩世界。
“我保幼主来访将,在青云宝观扎下帐房……”跟着哼唱的张凤山,是南客同乐丝弦剧社的“铁粉”,剧社排练或者演出,他就会去看,时间久了,自己也能唱几句,“丝弦演唱,让小村庄的‘人气’越来越旺,你看这过年的氛围这不就足了。”
“过年正是丝弦文化传播的好时机,自打元旦以来,咱们剧社的活动就不断,过年嘛就是要热热闹闹的。”南客丝弦传承人张更民说道。
南客同乐丝弦剧社成立于1941年,演员都是当地的农民,大家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凑在一起排练、演出,一直活跃在栾城区及周边县区。“南客丝弦是俺们村的传统戏曲艺术,与石家庄丝弦同属于中路丝弦,经过一代代的传承,我们始终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丝弦老唱腔。”张更民介绍着。
一间排练室、一间道具室……在恢复同乐剧社初期,张更民自掏腰包购置服装、道具,把村里会唱戏的乡亲们组织起来,在农闲时排练演出,既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南客丝弦这门传统戏曲艺术得到传承。
“我们都是老把式了,十六七岁唱样板戏,如今在剧社里我们几个拉板胡、打板鼓、敲大筛锣,凑在一起就是乐呵。”在后台的张同军摸着手里的板鼓说道。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南客丝弦发展越来越好,张更民也终于如愿,成立了一家民办的丝弦艺术博物馆。“现在咱们有自己的博物馆,虽然面积不大,房间不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张更民自豪地说。
博物馆的展览室墙上展示着南客丝弦的发展史、活动开展情况和获得的各种荣誉,展柜内收藏的各种道具、戏服、帽盔等让人眼前一亮。据张更民介绍,这里收藏着丝弦表演的各类道具、帽盔、服装、铜器等500余件,还有大量东南西北中五路丝弦的老唱片、说写剧本,这些都是老一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产。
博物馆内有个戏台,是演员们日常排练和公益演出的地方,有了活动场地,乡亲们看戏方便了,孩子们想了解南客丝弦也多了实践基地。
看着台上演员的表演,台下的小朋友跃跃欲试。演出结束,小朋友们一溜烟钻进化妆室,也要化上妆容、上台体验。“我很喜欢丝弦,奶奶平时陪我的时候就会哼唱,我可愿意听了,我也要跟着学。”丝弦演员段俊花的小孙女说。听到小女孩脆生生的声音,张更民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台上教导孩子们动作时更加卖力。
现如今80多岁的张更民更关心的是南客丝弦的传承发展。这两年,他不断加强与教育部门的沟通联系,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50余场,让下一代了解丝弦艺术,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我见证过剧社历史的辉煌,也经历过剧社低潮时的愁闷,深知做好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绝非易事,我希望通过丝弦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丝弦、了解丝弦,让南客丝弦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张更民说道。
记者:杜倩倩 通讯员 申 琳
编辑:张 曼
审核:冯金莲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