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徐浩煊 蓬安融媒 汪小妆 滕菲 卢映宇 曹雷 杨鹏

“太酷了!不仅有舞台表演,还有非遗展演,太热闹了!”1月31日正月初三,南充市蓬安县相如故城张灯结彩,身着汉服的陕西游客张璐和朋友穿梭在各个演艺地点,打卡“川味”中国年。作为相如故城新春花灯大庙会的一部分,川剧变脸吐火、晃管弹碗等特技表演,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欣赏。

相如故城, 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出生地,依山就势、临水而筑,还曾是蓬安老县城的旧址。拥有1500年历史的故城“老味道”,如何吸引年轻人?

相如故城“文化贺新春 民俗大拜年”新春民俗文艺巡游活动中,民间艺人进行舞草龙表演。刘永红 摄

寻古:重走嘉陵江畔

寻找相如故城内的“老味道”

从蓬安县城出发,向西行驶,穿过嘉陵江,便来到了相如故城。

沿着青石板路、穿过文明门,率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司马相如“仗剑远游”的塑像。“这是司马相如弱冠之年的样子,胸怀壮志、正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副会长、蓬安县司马相如研究会理事长唐晓零介绍,塑像中的司马相如左手持剑、右手扶着行囊,大步疾走,展现出青年文人的朝气蓬勃。

继续前行,入眼的便是百年树木和错落有致的古建筑。尽管已是深冬,但随处悬挂的灯笼,让相如故城极具节日气氛。漫步于相如故城,司马相如的抚琴台、洗笔池等旧迹清晰可见。所过之处,文庙、武庙、城隍庙等古建筑清晰可见,诉说着往日的繁华景象。

“这里曾是蓬安老县城的旧址,作为州县治所900余年。”唐晓零告诉记者,尽管相如故城历史悠久,但因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部分建筑屡遭损毁。几经修复、扩建,形成了如今的总体格局——单体古建筑50余栋,存有玉环书院、长卿祠等7处省级文保单位,还有50余棵百年名木古树环绕其中,共同守护着嘉陵江畔的汉风古韵。

“要想传承好,首先要保护好。”在唐晓零看来,要想开发利用好相如故城的旅游服务功能,首先要把文物古迹保护好。2018年开始,蓬安县将修缮相如故城列为全县的重点工程。2021年4月30日,在司马相如诞辰2200周年之际,经过历时3年修复与重建的相如故城开城迎客。2023年,被评选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修旧如旧的相如故城,依旧保留着古时的韵味。唐晓零介绍,故城的保护性开发,就是拆除与故城不相协调的三层以上现代建筑,将古文物、古建筑、古树木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相如故城,是历史文化的叠加,如故城的城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赋圣之城、太极之城、活水之城。”唐晓零说道。

相如故城“文化贺新春 民俗大拜年”新春民俗文艺巡游活动中,民间艺人表演腰鼓。刘永红 摄

探新:打造文旅增长点

让历史遗迹焕发新活力

一场“凤求凰”,娓娓道来一段情定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一场“大汉泱泱”刻画出文景之治后的绚丽篇章;一场“钟灵毓秀”,展示出相如故里山川秀美人才辈出。春节假期,三场光影秀接连亮相让相如故城再次凭实力“出圈”,假期首日就吸引了超万名游客前来打卡。

“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千年历史匹配当下的文旅市场,抓名片、抓特性,让静态的历史动起来,成了‘流量密码’。”在钟楼前,谈及三场光影秀的创作初衷,蓬安相如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何艳告诉记者,以光影秀为代表的故城沉浸式体验产品,日渐成为新的文旅增长点,与白天的民俗文化活动展演相呼应,让“故城夜经济”活了起来。

游客在蓬安县相如故城游玩。刘永红 摄

走在相如故城出入口、主干道等位置,树梢挂满灯笼照应着道路两旁的春节新装,即使在夜晚,也让千年古城不失“年”味。“我们上新了一大批照明设施,古风市集等点位悉数到位,让游客体验富有蓬安特色的烟火气。”何艳介绍。

而相如故城对历史的保护与活化,远不止于此。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不仅在西汉时期传为佳话,也是世界经典爱情故事,如何用好这个文化IP,成为擦亮相如故城的又一金字招牌。”何艳表示,除了在玉环水院、城隍庙等区域开展民俗活动,婚姻登记处也被搬进了千年故城。

相如故城“文化贺新春 民俗大拜年”新春民俗文艺巡游活动中,民间艺人表演打莲箫。刘永红 摄

据了解,为响应青年群体的需求、用好爱情IP,蓬安县首个“公园式”婚姻登记场所正式入驻相如故城。除了基本的婚姻登记服务外,还设置了婚检中心、爱情文化主题馆、婚纱摄影馆等个性化服务,积极探索“甜蜜经济”。

“一人赋千古、一城跨千年,相如故城因人而立、因文而传,寻找老味道与焕发新活力相辅相成,是一次历史文化的活化,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再现。”唐晓零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