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江芸涵 文/视频 黄潇
“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没有家国情怀、没有责任担当、没有合作精神,那这样的学生就是每门课都考100分,我觉得都是教育的失败。”日前,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文化艺术、教育界别联组讨论会上,省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爱华在发言中谈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建设思政课的主力军。“必须抓好思政课教师这个关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杨爱华认为,高校提升思政课的实效,关键在教师,要坚持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作为衡量教师思政素养的核心标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政治理论培训、提升人文素养、注重教学能力培养。
她在调研中发现,目前高校教师在上思政课的时候,容易用科研的思维来上课,科研是从具象化到规律,而教学是从规律到具象化。教学是讲究方法和艺术的,一定要深入浅出,让学生能够听得进、愿意听、喜欢听。“我们思政课的老师,应该‘把话说在学生的心坎上’。”杨爱华说。
此外,杨爱华建议,要改革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既要看科研,也要看教学,让老师们花更多的精力在教学上,努力探索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吸引力、实效性的新思路、新举措,让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儿上”,赞!思政课呀,可不是老师一个劲儿地讲就行,关键得看能不能戳中孩子们的内心,让他们愿意去思考,跟老师产生共鸣。真心盼着这种教育理念能被更多人看重,让思政课变成照亮学生成长的灯塔,给他们指引方向!
点赞,她的建议对改进思政课具有指导意义。
思政课绝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塑造灵魂的关键环节。
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只沉浸于科研思维,只有真正站在学生角度,把话说到学生心坎上,才能激发学生对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思考。期待更多教师能领悟这一点,让思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摇篮。
改革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权重,这一举措能有效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方法和艺术。
只有让思政课变得生动有趣、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培养出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