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那么,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什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答: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步入新发展阶段,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是其核心驱动力。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跃升的关键因素。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因此,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抢占科技创新发展的先机,事关国家安全和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再深入理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水平”“自立”“自强”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对我国科技发展层次、发展能力、发展质量、发展范式的一种诠释,也是对未来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中具备凝聚力、引领力和话语权的一种前瞻描述。其中,“自立”是基础,“自强”是关键,“高水平”是目标。

首先是科技自立。历史反复证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代科技不能自立自强,是导致百年屈辱史的重要原因之一。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穷二白的局面,现代科学技术几乎一片空白。为了实现科技自立,党中央在我国科技自主发展的关键节点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确保科技自主的发展道路具备了自主决策、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进而实现科技自强。事实表明,立而不强,只能在全球科技版图和产业链中低位徘徊,同时也面临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新型举国体制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如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移动通信、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等前沿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访火、北斗导航、万米海试等重大突破牢牢占据科技制高点。

再通过自立自强实现科技高水平发展。要通过自立自强,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发展、关键技术攻关、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等领域实现纵深发展,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据领先地位,牢牢掌握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并在前沿、尖端、核心技术等方面始终保持前列,其他领域科技水平也能够保持在全球平均水平以上。同时还要做到自主可控和不断自我突破,即使全球科技发展前沿方向发生转变的时候,也能够迅速实现战略调整,使我国综合科技实力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不陷入被动局面。

还要注意的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一方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新动力。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科技创新是创新的关键领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力点,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竞争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科技创新催生新业态、新领域、新模式、新动能,促进实体经济加速迭代升级,确保先进制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增强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实现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使产业和企业发展实现质和量的双突破,从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支撑和强力保障。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高质量发展支持和鼓励创新创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通过税收优惠、科研资助、创业支持等,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通过吸引和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和高端海外人才引进,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校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注重创新驱动和产业协同,通过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力度,设立成果转化基金、企业孵化器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为高水平科技发挥效益提供广阔空间。由此可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条件和必然选择。

总之,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要加快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创新带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建立多主体、多层次的创新体系,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北京科技大学副研究员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