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李思雅

“您好,我是医院的社工小李,您在哪个床位?我带您过去。”“您好,我姓周,是今天新来的病人。”

一个寻常的午后,阳光透过病房走廊的窗户,温柔地洒在周大哥身上。他被“120”送到我们中心,成为我们安宁病房里鲜有的“年轻人”。

情绪决堤

入院第3天,周大哥的管床医生及其父亲突然找到我,告诉我周大哥在前一天下午情绪突然开始激动,换药配合度较低,除护工外拒绝任何人主动靠近和关心。对此,医护人员及其父亲都感到手足无措,希望我第一时间跟进服务。

再次见面时,我看到周大哥正略显疲惫和冷漠地侧躺在床上,跟谁也不说话。看到我来,他努力地调整着自己的表情,但又怕我是代替医护人员及其父亲来“教育”他的。为了缓解他的不安,拉近我们的距离,我并未开门见山地谈及他不配合换药的事情,而是尝试与他聊起一些轻松的话题,从病房外的风景、上学期间的糗事谈到了彼此的兴趣爱好,这也是我们之间第一次较为深入的交流。

聊着聊着,周大哥开始主动向我谈及自己这两天的小脾气和背后的诸多担忧。原来,过去近30年的居家疗养生活,使他一时间难以适应院内的照护环境(病房环境、女护工、饮食和作息习惯等),加之压疮护理周期长、见效慢,疮面疼痛和体位限制导致他夜间入睡困难、白天精神萎靡,因此时常埋怨父亲考虑不周,并对医护团队的专业性及继续治疗的必要性产生怀疑。

对此,一方面,我安抚周大哥的消极情绪,耐心引导他梳理居家疗养及住院治疗的具体差异点,并进行适应难度排序。另一方面,我主动与周大哥和医护团队沟通后续压疮的诊疗方案,鼓励其主动向医生护士反馈个人感受,以保障压疮问题的尽快处理。与此同时,我邀请其父亲尽量每日探望并协助护工进行照护,尽快满足他在病床边安装电脑、恢复日常娱乐的愿望。

就这样,周大哥逐渐向我这个年轻小社工打开了心扉,我因此得以了解到他“被限定的人生”的过往。

生命回溯

之后的几次促膝长谈中,我了解到周大哥的生命故事,那是一场与肌营养不良症相伴的漫长旅行。自幼年确诊起,父母带他奔波于各大医院,但结果总令他们失望:“最好的情况,这孩子能活到40岁吧。”这个判决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一家人的头顶。自此,周大哥的人生就预设了终点。

尽管10岁时母亲便突然过世,一直被病痛困扰,但周大哥从未放弃过自己。初中之前,他坚持自己上下学,并结交了不少好朋友。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下肢肌肉开始严重萎缩,轮椅和父亲成了他的亲密伙伴。尽管如此,对于知识和社交的渴望,驱使他去中专学计算机,然而,病情恶化一步步侵蚀着他的生活,中专毕业后,他开启了长期居家卧床的生活。2022年,继母突然过世、父子矛盾加剧、严重压疮带来的强烈疼痛和自理能力的快速丧失加上40岁生日的到来,快速消耗着周大哥的乐观和勇气,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死亡焦虑和无意义感。

当周大哥谈及自己选择轻生又被父亲救回来的经历,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无奈、不甘、愤怒,还有对父亲的愧疚。对此,我并没有逃避这个沉重的话题,而是以温柔却坚定的方式陪伴他一步步探索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渴望。

信念重建

我发现,导致周大哥丧失生活信心的原因主要有:其一,患病年限过长导致他难以忍受疾病的折磨及每日重复无趣、无质量的生活;其二,医学判定的40年寿命之外的人生不在他的规划当中,他不知道40岁之后的人生该如何进行,因此陷入极大的恐慌与不安中;其三,他认为以往自己丧失了对医疗方案的选择权,个人尊严被严重剥夺;其四,父亲日渐衰老的模样和越发吃力的动作让他既心疼又自责,总觉得是自己拖累了父亲这么多年。

在接纳周大哥情绪、困惑的基础上,我决定通过角色互换和“辩论赛”的形式,帮助周大哥改变观念,告诉他其所患的罕见病目前虽无有效治疗方法,但其症状恶化速度仍可延缓,不适症状仍能有效控制,生活质量仍可有所改善,他仍能继续创造生命价值。与此同时,我鼓励他和我一同玩“生命桌游”,通过模拟生前告别会、计划个人葬礼等游戏形式,引导他理性坦然地看待死亡,逐渐放弃轻生念头。

重启生活

在此基础上,我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生活重启计划”和小任务,引导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点燃心中熄灭的火苗。

第一项任务便是邀请他帮忙批阅我所撰写的平行病历或生命故事,从阅读感受、内容质量等方面反馈意见,一方面帮助他丰富日常生活,一方面引导他从其他病友的故事中获得共鸣,启发对生活的重新思考。令我惊喜的是,周大哥对于此项任务十分投入。每阅读完一篇故事,他都会用颤抖的手一笔一画地写下自己的见解,和我畅谈他的想法。

考虑到周大哥一直遗憾自己从未真正拥有过青春,对于青年朋友的生活十分好奇,并有意愿接触和结交新朋友,体验真实的社会链接感并获得社会支持,第二项任务聚焦在了“交朋友”上。为此,我牵线搭桥帮助他接触大学生志愿者。通过流行音乐、影视作品、书籍的相互分享,肢体康复训练的相互配合等,周大哥结识了愈来愈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好多了。

随后任务难度继续升级,在获得知情同意后,我邀请周大哥和父亲一同参与“死亡咖啡馆”活动。活动中,他与其他病友针对死亡与生命意义等话题展开了自由对话与分享,在获得情感共鸣与同伴支持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对疾病、挫折和死亡的积极认知与接纳。在此基础上,我还向周大哥介绍了近期将要开展的“青少年沉浸式生命教育体验营”项目,并希望邀请其担任生命教育导师和志愿者参与部分活动设计。知晓这个消息后,他竟毛遂自荐说要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与人生体悟,撰写一封名为《14岁的我》的公开信并进行主题分享,希望借此启发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思考与感悟,学会感恩与接纳生命中的种种。

短短的两个多月里,在多学科团队及护工的悉心护理与照顾下,周大哥左臀的压疮情况明显好转、病情稳定,他也开始大方地接受他人的关怀和鼓励,并勇敢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感激与回馈。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他偷偷为大家准备的鲜花和护手霜、用“歪歪扭扭”的笔迹为大家写的那封感谢信;我们一起为他庆生后,他又偷偷为大家精心准备小蛋糕;他还主动当起病房内的“志愿者”,帮助护工阿姨关照同屋的病友……这些朴素的表达如同春日里的暖阳,感动了我们所有人。

在安宁疗护的陪伴下,周大哥学会了与疾病和平共处,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论生命的版图多么有限,都能绘出绚烂的色彩。

(本文选自2024年长三角地区安宁疗护服务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获奖案例)

文:上海市长宁区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工科 李思雅

编辑:张昊华 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