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观察 罗伟
近年来,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紧紧围绕《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着力育训赋能、校企共育、评奖结合、专兼互融,凝聚“四力”,打造了一支德艺双馨、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主要负责人表示,学校已引进天府万人计划3名、省学代(后备)5名、博士36名,新增盐都百千万31人次、在读博士20名、正高级职称54名。“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0%,教师获省级及以上教学能力大赛等96项,教师立项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45项。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强校。依托“1+4”的人才工作格局,着力育训赋能、校企共育、评奖结合、专兼互融,凝聚“四力”,铺就“双师型”教师成长跑道,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育训赋能,助推成长动力。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以教师发展中心为支撑,依据教师发展规律,实施5年一周期全覆盖培训,按照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五个阶段,实施全员培训计划、学历提升计划、双师建设计划、教授培养计划、精英打造计划,系统构建教师“一覆盖五阶段五计划”“终身+进阶”培养体系,分层分类开展培训。计划实施以来,累计开展127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152名骨干教师、专业(群)带头人、150余名青年教师培训任务。双师型教师占比超80%,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四川省教师教育实践基地。截至今年12月,49名教职工参加四川师范大学同等学历申硕,学校资助支持本校教师攻读博士学位24人,目前在读博士20人。派送至国内高校开展一年及以上国内访问学者7人。
校企共育,提升双师能力。强化内培外引,学校出台《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经历、技能水平、持有资格证书等多维度构建双师分阶认定体系和标准。建立专职教师到附属医院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依托卫生康复职教集团、川南职教集团、川渝康复职业教育创新联盟、附属医院,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修订《教职工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多形式、多渠道打通实践路径。目前教师到8个企业实践流动站及附属医院等进行岗位实践锻炼年均600余人次,《岗位实践锻炼记录册》归档比例超过90%,参与岗位实践锻炼教师占比超过95%。
评奖结合,激发教师活力。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考核、晋升、选拔、项目遴选等首要标准,师德考核不合格一票否决。将专业课教师5年不少于6个月的行业企业实践作为职称晋升、“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中的基本条件,同时将“双师型”教师比例作为团队、目标考核等项目认定的重要参考指标。而对认定被为“双师型”的教师,将会在培训进修、岗位晋升、评优推先和人才选拔中予以倾斜。出台《各类工作质量考核办法(试行)》《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师生专业竞赛项目办法补充规定》《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科研成果奖奖励办法》等,优化内培高层次人才绩效工资年薪制、协议工资制,保障教职工收入稳定,提升教师积极性。
专兼互融,形成培养合力。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构建“1+4”人才工作格局,在院校治理、课程建设、育人工作中,全面引进行业、企业、国境外各类人员参与,形成多元育人格局和校内校外结合工作合力。一方面依托“一校两附院”运行机制,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的常态运行机制。打通校外兼职教师高校教师资格准入渠道,聘请200余名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名医、盐都优秀卫生人才等担任兼职任教,建成拥有900余名临床一线专家的兼职教师库,有力支撑校院“医教协同”深化发展。另一方面依托“双高”专业群建设,合股学校教师、技术能手、行(企)业导师、境外专家等,建成教学创新团队、德育示范教学创新团队27支、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名师工作室12个。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人才、高水平团队在“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据悉,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及两附属医院目前有天府名医、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省临床技能名师、“盐都百千万”人才等省市级专家340余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好医生、四川省“首届大美医者”、省级优秀教师,省教书育人楷模等省级以上殊荣 20 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内的科研成果奖项 35项。教师获省级及以上教学能力大赛等96项,教师立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45项。
下一步,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将持续着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去发掘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在定岗进编、职称评聘、选拔任用、学术评比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将打造高水平团队建设作为科技攻关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举措,探索专业带头人+知名专家+骨干教师的团队建设模式,以项目为依托,带动团队成长。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