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
土族服饰绚丽之级
把彩虹制成衣袖
把七色揉进“太阳”
这样明艳的色彩搭配
不仅是对自然的礼赞
更是土族人民对生活常怀的仪式感
1.服饰由来
土族源于吐谷浑
公元4世纪初
徒河(今辽宁省锦县西北及义县境内)鲜卑慕容氏的
吐谷浑部落
西迁到青海和甘肃
成为这里的游牧民族
公元663年
吐谷浑被吐蕃部族所灭
活下来的吐谷浑人成为土族的先民
他们大多数生活在河湟地区
因此土族先民也从游牧民族逐渐转向了农业民族
他们的服饰
不仅保留了游牧时代的痕迹
也在发展中融入了汉、藏、蒙古等世居民族的特色
《皇清职贡图》土族画像——西宁县汪土司所辖“土妇”
土族男子服饰
值得一提的是
最早的土族服饰并不是这样多姿多彩的
而是随着物质生活和文化的发展
衣服和配饰的质地、款式、色彩发生变化
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
七色花袖衫
绯红百褶裙
大包腰带和老年长袍等特有的土族服饰
2.服饰特色
色彩
土族被称为彩虹民族
他们崇尚彩虹的美丽
因此选择将天地间最绚丽的颜色
缝制在自己的衣袖上
每一种颜色都有特殊的含义
红色是普照万物的太阳
蓝色是一望无际的天空
白色是飘逸的云彩
黑色是肥沃的土地
绿色是茂盛的森林和庄稼
黄色是丰收的麦垛
紫色是浪漫的爱情
他们喜欢将七色绣在黑色的布上
这样艳丽和谐又对比强烈
这些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和组合
不仅显示出土族服饰制作者独特的审美功底
也能从整体上
传达独属于青海土族的文化符号
土族的日常生活服饰和民俗服饰
有区别也有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在于
日常服饰较为朴实、简便和耐用
方便生活和劳作需要
民俗服饰华美艳丽
如我们常见的婚礼服饰和文艺表演服饰
娶亲
2006年,土族婚礼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娘服饰中的
插花礼帽、扭达、钱褡子
新郎服饰中的
拉金锁“白毡帽”、白短褂、绿色腰带、大裆裤
男士
另外不同地区的土族服饰
皆有不同
如民和三川土族的“来宝”服饰
“来宝”一词是汉语借词
意为神佛护佑,吉祥发旺
配饰
土族服饰中最相同或相似的当属配饰
配饰方面
土族儿女多以银器、玉、玛瑙、贝壳、桃木雕品、刺绣挂件为主
传统女子耳饰(民和地区)
有银制吊穗坠子
土语称“尼些儿”
传统项圈称为“索”
男子传统烟袋
女子“针扎”
绣花钱包
腰带
刺绣
而在这些与衣服相关的配饰上
我们都能看到土族盘绣的身影
土族盘绣针法十分独特
在中华刺绣百花园中一枝独秀
我们常见的盘绣作品
是土族的象征——太阳花
太阳花颜色为红、黄、绿、蓝、桔红、紫、白七色
配色协调
鲜艳夺目
七色正是土族衣服袖子上的色彩
而绣在黑色底布上的七色太阳花
象征着土族儿女
向阳生长 生生不息
此外,盘绣结合不同的纹样
在纯色底布上可以展示动物和植物的灵动模样
动物类:喜鹊闹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梅花鹿
土族儿女热爱自然、感恩自然
因此在刺绣的纹样中融入了许多植物元素
寄托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如牡丹、石榴、梅花、莲花、桃、佛手
另外,在土族刺绣中
还有字符类的图案
有一些是单独出现的
如“富贵不断头”“神仙魁子”
还有一些是以边框的形式出现的
如今
我们仍然能在他们居住的地区
欣赏到如此独特的服饰文化
有土族刺绣的发饰
有土族刺绣的手工包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青海
一定不要错过与“彩虹”的相遇!
文字/制图:顾植霞;
绘画:帕姆卓玛;
摄影:张得俊 吴占云 祁晓芳 才让东珠;
部分图片由互助县文化馆、青海土族民俗专家乔志良提供;
责编:韩丽萍;
监制:马小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