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村里的年轻人可以做什么?在资阳,青年和乡村碰撞出了火花。近期,共青团资阳市委、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和四川农商联合银行资阳办事处等4部门联合举办的资阳“创业城市·我们村的年轻人”领头雁培养计划三年行动,将用三年时间持续实施“头雁培养+千人计划”,着力发掘、培养、宣传一批懂农业、爱农村、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乡村青年领头雁队伍。


四川日报资阳全媒体中心将镜头对准这些村里的年轻人,看他们用汗水播种希望、用科技赋能农业、用匠心守护历史、用创意改变生活,这是发生在资阳村里的故事,也是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资阳观察 杨蜀丹

12月19日一大早,四川通世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鹏程来到实验室,最近一段时间,周鹏程带领的团队正在攻坚新的领域,研究如何从蚕沙中提取植物角鲨烯和天然维生素E。

“90后”金融海归回乡经“桑”

周鹏程学的是金融和银行管理专业。2015年,25岁的周鹏程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原本有机会留校任教,但他最终选择了回到乐至,辅佐父母把蚕桑厂做大做强。

周鹏程父母创办的四川通世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将从蚕幼虫粪便中提取的叶绿素和植物醇,作为成本低、纯度高的医药原料产品,用于生产相关衍生产品。

“其中一种名叫植物醇的提取物,是合成维生素K1的主要原料,具有很好的止血效果。”周鹏程提到,当时同类企业提取植物醇的浓度均为90%。若能将浓度提升到99%,价值就会完全不一样,一公斤的价格能从400元涨到3000元。这是由于浓度为90%的植物醇在合成维生素K1时,有80%的概率会合成失败,但浓度为99%的植物醇,合成成功的概率达99%。

从90%到99%,这是一条极其艰难的路。周鹏程跟着厂里的老师傅,从研发到生产全过程中的“门道”,他都逐一进行摸索。同时,周鹏程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加强技术研发。周鹏程跟着研发团队在实验室里“泡”了8个月时间,终于成功从蚕沙中提取出纯度为99%的植物醇。

迈出了第一步后,周鹏程又带领团队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工业性生产,在一次次反复实验中,团队解决了成本和工艺两大难题,成功工厂生产出纯度99%的植物醇,实现在同类产品中含量高、生产成本低。至此,多家医药企业的采购方向周鹏程伸来合作的橄榄枝。

聚焦变废为宝

三年时间带领团队取得国家专利18项

周鹏程推动公司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与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建成占地面积3000平米天然产物研发中心,拥有从植物提取研发到中试生产所需的全部设备,发展长期驻厂博士1名、研究生3名,“候鸟式”引进博硕研发人才120人。

经过3年的日夜攻关,周鹏程带领团队取得国家专利18项,从蚕沙、桑枝等废弃物中提取1-脱氧野尻霉素、叶绿素、植物醇、谷甾醇等高附加值的医药原料药。相较于原来的叶绿素和植物醇两类产品,周鹏程带领团队扩大的1-脱氧野尻霉素、谷甾醇系列产品,分别具有降血糖和降血脂的作用,市场需求量大。

在高校与企业的双向互动中,还争取到省、市科技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撑资金年均约150万元,同时,周鹏程被纳入为“我们村的年轻人”领头雁培养计划省级人才库成员,享受帮政策、帮找人、帮培训、帮引流、帮贷款等5项举措。

研发成果也惠及更多群众。乐至县东山镇桑岭家庭农场是四川通世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伙伴,每年提供约50吨桑叶和20吨蚕沙,累计能为农户增加收入约60万元。“以前扔掉的蚕沙和桑枝都成了宝贝。”桑岭家庭农场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吨蚕沙提取后,可产生2.8万元的产值,桑农可获利2600元;每吨桑枝提取后,可产生2万元的产值,桑农可获利1800元。这既解决了农村因燃烧桑枝、丢弃蚕沙产生的环境污染,又创造了高价值经济效益。

据了解,近三年来,周鹏程所在的四川通世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资阳、凉山、南充等贫困地区收购蚕沙、桑枝等超10000吨,直接带动桑农2000余户,带动整体增收2300余万元,相较于传统养蚕卖茧的方式,桑农户均增收20%。

接下来,周鹏程也有新的计划。根据之前的研发,团队发现蚕沙、桑枝中还有更多价值,比如可提取的植物角鲨烯,对白内障治疗有一定疗效,提取的天然维生素E,能够增加抵抗力。

周鹏程说,走研发这条路虽然很苦,但能为乐至蚕桑产业注入新动能,实现“蚕桑增效、蚕农增收、蚕业增值”,他作为一名领头雁培养计划的“受助者”,就应该成为服务青年的“助人者”,推动乡村振兴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