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董世梅 丁宁 雷倢

12月23日早晨,记者从成都市区红星路出发,一路向南行进,走上机场高速前往双流。越是临近机场,道路两旁与“航空”“机场”等字眼相关的标识也越来越多。

中国商飞“大飞机示范产业园”

40多分钟后,记者到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二跑道D滑西侧的中国商飞“大飞机示范产业园”,可同时供5架飞机停放的维修机坪以及可停放3架ARJ21飞机或两架C919飞机的维修机库均已整装待发。明年3月预计就能正式投入使用,“预计明年可实现1亿元以上的营收。”高级项目主管陈锐说。

作为一个坐拥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机场,有综保区、自贸区等优势叠加的城区,双流提出要打造“中国航空经济”之都。一座运行64年的机场与一个城市之间摩擦出了怎样的火花?

做强核心产业

构建航空产业生态圈

早在一个多月前,基于CAE7000XR新平台的ARJ21全动飞行模拟机顺利入驻大飞机示范产业园,这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引进的首架ARJ21模拟机。

双流机场停车坪

“这架模拟机主要是为西部地区交付了ARJ21-700飞机的航空公司飞行员复训使用,飞行员就可以直接在成都复训,不用再到上海进行复训。”中商飞四川分公司飞行模拟机运行团队负责人姜毓琦告诉记者,ARJ21模拟机正式投用将有力提升西部国产飞机运营支持水平,助力双流打造中国航空经济之都。

从大飞机示范产业园来到成都双流区空港中央公园,每两分钟就能听到飞机的轰鸣声。身处双流,似乎每个细节都在提醒着你,这座城市与航空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成都市双流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一张张规划图上,一个有趣的现象引发记者关注。

一方面,双流区的面积历经多次调整从1067平方公里变成了466平方公里,城市的面积在变小,而与航空相关的产业却在壮大。

“航空经济不仅是在壮大,而且规划和定位也更加精准。”双流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纪昌发介绍,当前,双流提出以机场为依托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实现“一场两翼、东西互济、协同发展”的格局。以双流机场为核心,双流已经初步形成核心区、保障区、制造区、临空经济消费区等有层次的产业发展模式。

双流航空经济局局长蒲钊胜带来一组数据,今年1至10月,双流机场旅客吞吐量达3369.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50.7万吨、起降飞机25.7万架次。“空港枢纽是双流最大的战略优势。”他介绍,双流区按照成都市委要求,聚焦航空运营、制造维修、航空金融等核心产业,全力建设双流航空产业生态圈。

建设航空经济之都,双流还在持续发力。“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我们今年精准解决目标项目选址、建设、运营、发展全生命周期需求,专业实施项目攻坚。”蒲钊胜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双流围绕头部企业、补齐航空产业链、壮大航空金融规模等,引进投资80亿元的长虹融资租赁等项目11个;3个产业链关键项目顺利开工,9个项目加快建设。

机场无疑是经济聚集效应极佳的场所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临空经济提出者卡萨达就曾将机场视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的中心。怎样围绕机场做文章,也是中国城市需要继续回答的命题。

当前,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试飞在即,双流人一方面思考着“两场一体”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则以强烈的紧迫感积极谋与动。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定位下,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价值正在加速释放。今年,位于机场一侧的成都芯谷内,10平方公里的核心起步区加快推进,起步区内占地1平方公里的“高品质科创空间”已经浮出水面。“目前,芯谷已经引进了包括中电科、中电子、中物院等‘中’字头大佬,依托这些龙头企业,我们着力延伸产业链上下游的招商引资。”成都芯谷管委会副主任汪向阳介绍,从一张“屏”到一个“芯”,依托中电科等龙头项目,双流区抓住电子信息产业的风口,以产业链条式发展,打造国内知名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更新营城理念

“机场的城市”呼之欲出

“亲爱的乘客,您乘坐的“双流壹号”客机已经起飞,带您俯瞰整个双流。”在“空港•云”三楼的AR航空影院,让人仿佛有在飞机驾驶舱开飞机一样的模拟体验。跟随镜头,在视角的切换、速度的调整中,让人仿佛置身于未来的双流,感受这座公园城市的点滴细节:房舍、林盘、农田和灌渠在乡村相辅相成,小游园、微绿地、商业综合体点缀在城市之间,一条条蜿蜒的绿道串起城乡好风景。

双流机场夜景

从“城市的机场”到“机场的城市”,双流在思考将机场与公园城市的建设更加有机相融。

步出空港•云的大楼,空港国际会议中心的地基已经成型,各种建设加快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理念打造的空港商务区未来能让往来的游客、商务人士体验体验到各项过关的旅游、购物、商务等一系列服务,还能在如同公园一样的环境中感受空港商务区的魅力。”双流空港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唐祯东说,空港商务区设计引入“12时辰慢生活”的概念,将空港枢纽门户与成都繁华的休闲生活、夜生活商业模式相结合,打造24小时空港不夜城。而在,国际空港商务区的城市设计中,对“短线”还有更为明细的安排。

相融,体现在交通连接的提速。

唐祯东说,未来将共有7条轨交线途径空港商务区范围,高速、快速路及主干路网形成的快速交通集散体系。对外,从空港商务区建设起点“空港•云”出发,大约5分钟可达到双流国际机场T1航站楼,20至30分钟抵达成都中心天府广场,30至40分钟到天府CBD地区,不仅与周边地区形成快进快出,还大大拉动空港与主城区、其他区域的空间联动。对内,宽达90米的城市绿轴通过地上、地下两个空间,串联起“空港•云”、空港国际会议中心、时代•奥特莱斯等商务区核心功能载体。

双流中央城市公园

相融,更体现在边界的打破。

城市聚集效应不断增强,要进一步实现经济、产业的发展,城市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创造条件推动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

让人欣喜的是,双流面向空港公园城市的发展策略,恰好与眼下人才需求相契合。

以天府怡心湖为例,湖景资源正是其最独特的环境标识。而在产、城、湖融合的设计理念下,“生产、生活、生态”与“智慧、智能、智库”六位一体的规划方式,也将为公园城市“人城境业”提供探索案例。

在中国商飞“大飞机示范产业园”内,刚修建完毕维修机库已整装待发(图由中国商飞提供)

不仅如此,产城融合的理念也已融入成都芯谷内的设计建设当中。

除了配套专家楼和人才小区、教育医疗资源外,针对科技人才的时尚消费与运动休闲需求,成都芯谷不仅将打造1km创芯生活街区、积极引进奥特莱斯、钟书阁、星巴克等品牌,还将举办ATP250国际网球赛、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等赛事活动。以慢性系统串联空港中央公园和锦城绿道,满足科技创新人才年轻化、国际化需求。

一个计划正在逐步落地:双流方面透露,明年要以双流西站等TOD轨道站点开发,引领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多全合一”的城市功能体系。“就是要让机场与城市更加有机地融合,实现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纪昌发如是说。

“通过多个“哑铃型”结构,形成连片发展的空间格局,大大提升城市有机更新的步伐和区域价值。”唐祯东说,根据现有规划,到2025年,国际空港商务区力争聚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总部10家以上,并将打造若干国际性专业展会、大型综合性和大型商场。

(图由双流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