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2024年度会议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丁焰介绍,机动车排放国七标准正在制定。值得一提的是,国七标准首次改变了名称,由过去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改为“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标准”,协同考虑污染物和碳排放的意味更加明确。
交通领域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的主战场。在我国交通领域,目前的监测网络、数据平台等基本已能够实现对污染物的实时监测,而在碳排放的监测和核算上,仍需不断提升技术为决策提供支撑。
丁焰介绍,过去,我们对交通监测的定位更偏向于污染源监测。很多的监测工作都是基于车辆本身,比如,从国三标准到国五标准的汽车基本都带有OBD系统,这是针对尾气排放的车载自动诊断系统,在检测到可能导致排放超标的异常情况时发出警示,从而引导司机去修车。国六标准发布后,首次将远程OBD监控技术应用到国家标准中。
据了解,所谓“远程”,即要求车载终端实时发送排放数据。目前,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对近400万辆重型卡车排放实现了在线监控,可实时传输秒级数据。
“有了这些数据,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时空分布上精准定位重点区域、高值区域和重点超标车队,包括污染物和碳,这些信息在我们的监测系统里可以同步获得;另一方面,对不同企业和用车场景的排放情况都能够做出相应的评估。未来,我们期望依托这些数据,在生产端和用车端实现较高的协同度。”丁焰说。
作为国七标准制定工作的负责人之一,丁焰希望它能够成为最后一个阶段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国七标准如何协同污染物和碳减排?丁焰指出,关键是统筹引导电动车、氢能车等零排放车辆技术的加速导入。
“过去,我们的标准仅针对单车排放强度控制,现在要统筹考虑单车和总量,包括对生产企业进行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的考量。这类似美国环保局的‘CAFE政策’(美国油耗及排放评定标准),同时对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比如,氧化亚氮、车用空调的HFC等都制定相应的限制要求,倒逼传统燃油车生产企业去平衡自己的整个产品线,把零排放车的权重加入其中,从而在总量上达到持续减排的目的。”丁焰说。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张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