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他指出,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对外工作面临新挑战、新任务。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这一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把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到更高水平。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三大来源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有三大来源。源于过去传承下来的世界上唯一连续不断的文明。中国自古以来是独立的,自成一体的文明,是古老而年轻的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一绵延不断、一脉相承的灿烂文明为中华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这10个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中国古语,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反映了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积淀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明底蕴,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同世界各文明具有广泛共鸣性。这也体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自觉,并立己达人,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世界共同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源于正在实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自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以来,制造业增加值一直位居全球首位,是唯一具有全产业门类的国家,成为工业文明集大成者,我们还推进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世界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不断夯实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文化的底气所在,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这也反映了明体达用的文化思想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告别了近代的中西体用之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第一个结合”基础上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更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在新时代的生动写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中华文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时代特色。以此,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出中国努力为破解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挑战提供方案与借鉴的责任和担当。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否定传统,也不是西化,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源于面向未来凝结的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华智慧。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大变局既是格局之变、治理体系之变,也是思想观念之变。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的理念,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时代凝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支撑,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繁荣。中国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普世价值的狭隘,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西方同质性、排他性共同体,这也是中国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的文化底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指出的,“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正是基于这种品格,中华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并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价值理念。
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中华文化影响力
正如能量转化为动量,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中华文化影响力并使其不断提升,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随着产品“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要从理念、方法和重点领域着手。
首先,转变三个理念。一是从“我”到“我们”的主体转换。过去,我们强调对外文化传播,思维是单方面的,从“我”的主体出发。今天,人类进入万物互联、智联的时代,扁平化互动式平等观是主旋律,为此要变传播为分享,从“我”到“我们”,实现主体转换。正如北京举办的夏季奥运会表达“中国崛起了”,冬季奥运会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是从“我有”到“我们分享”的客体转换。从广交会“我有”到进博会“我们分享”,从“成就我”到“成就我们”,主题转变是理念转变,是中国在全球化分工地位转变的结果。以中国开放推动世界开放,以中国和平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华文化的立己达人、胸怀天下的思想更好得以彰显。
三是从“历史的文化”到“活着的文化”的对象转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从“历史的文化”到“活着的文化”的对象转换,助力中华文化不仅走出去,而且走进去,飞入世人心坎里。
其次,创新三类方法。一是借船出海。全国各地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要善于共同搭台“唱戏”,绘就讲好中国故事、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的壮丽画卷。
二是借力做乘法。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等机构借助外国网红、华人华侨的力量,借助主动免签政策东风,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中国媒体也纷纷加入西方社交平台,提供国际新闻娱乐公共产品。
三是构建网格状分布式布局。我们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比如,我国国际传播的基础设施、技术水平、采编能力等均得到有力提升,主流媒体纷纷利用5G技术开展新闻实践,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媒体向综合性原创内容制作的全媒体机构转变。
最后,实现四个重点转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美关系的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中华文化影响力也要实现这四个重点的转换,从精英到人民,从官方到民间,从中老年到青年,从中央到地方。《黑神话·悟空》游戏火遍全球,是企业力量、年轻人团队通过市场方式、国际化表达,不自觉在创新开展网络外宣。因此,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寄希望于人民的力量、市场的力量、青年力量和地方素材。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唐利华--石洞沟煤业 2024-12-14
新挑战、新任务
川观网友1179767 2024-12-14
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