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智库研究员 徐也晴
历经长达一年之久的“百模大战”逐渐趋于平静。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今年7月,中国完成备案并上线、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数量,已达190多个。
接下来,如何存活成为这些模型厂商待解的难题。
近日,量子位智库发布的《大模型落地与前沿趋势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预测,未来头部互联公司(如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将持续押注通用类产品,而国内其他大模型厂商将寻求垂直、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未来1-2年将迎来洗牌分化。
《报告》指出,由于通用基础模型的发展模式对资源投⼊要求高、周期长,需要极强的资源背景支撑长期发展。其中,模型的训练、推理、和模型预研是目前最大的成本项。据悉,目前几乎所有所有模型厂商都处于亏损阶段。以众所周知的领军玩家OpenAI为例,数据显示,即便其在2025的营收或将超过100亿美元,但仍难以覆盖巨大基建和运营支出。因此,创业公司向垂类模型和应用转型将成为趋势。
垂类模型是指针对垂直行业、场景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包括数据/训练等)。《报告》认为,垂类模型的商业模式较重但可获得营收和订单,特别是针对B端模型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将成为部分模型厂商的重要发力方向。据量子位智库的统计,过去一年,大模型市场的客户主要以政企类(B、G端)为主,由政策导向和资源置换等因素驱动,市场化需求较少。但未来随着市场进一步成熟,市场化需求将逐渐增加。
但无论如何,大模型市场的定价权都取决于模型能力。对此,《报告》认为,预计到2025年,大模型将实现阶段性跨越,以AI Agent(智能体)的形态出现,从而解锁更多应用空间。
此前,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梁志祥就公开表示,AI智能体是大模型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也指出,专业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有望加速突破,具备更强规划、决策、执行能力的智能体和具身智能成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一步。据悉,目前已有多家科技巨头正加速布局AI智能体。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