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王音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从巍巍武当山下的丹江口水库,到渤海之滨的天津,汩汩南水奔流北上,润泽千家万户。

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天津供水超百亿立方米。南水入津,保障了天津市的供水安全,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推动全市水生态环境整体改善,成为继引滦入津工程之后,天津的又一条城市供水“生命线”。

丹江口水库大坝

南水情长,寻源千里。11月下旬,记者来到了1000多公里之外的湖北十堰丹江口市。登上176.6米高的丹江口水库大坝,烟波浩瀚的库区尽收眼底。一库碧水,宛如晶莹的翡翠,嵌在群山环抱之中。这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大水缸”,是豫冀津京四省市超1.08亿人直接受益的南水之源。

“咱们这里人,护水意识强着咧!”

冬日的库区更加静谧,清漂员蒋德新像往常一样开展巡护。不同的是,以前巡护要忙一上午,现在一个小时就完了活。“水质一年比一年好,志愿者越来越多。咱们这里的人,护水意识强着咧!除了树叶、枯枝,几乎看不到生活垃圾。”63岁的蒋德新是护水队一员,也是退捕渔民。10年前,为了保护核心水源区,当地取缔网箱养鱼,实行禁渔政策。蒋德新积极响应,将渔船、渔具上交,“洗脚上岸”。一辈子长在汉江边,蒋德新离不开船,索性就找来一条“守井卫士”船,义务清理汉江岸线。渐渐的,志同道合的人越来越多,组成了一支护水志愿服务队。

在丹江口市,护水志愿者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水滴”。自2021年“小水滴”志愿服务联合会成立以来,已发展361个志愿者组织,注册志愿者多达203771名。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丹江口市境内水域面积达453平方公里,占库区总面积的43%,库岸沿线占总长的50.2%。10年来,丹江口市先后关停污染耗能企业166家,拒绝不符合水源地要求的项目200多个,两次移民搬迁26万人,568户1135名渔民转产上岸,全水域实现禁止生产性捕捞……

为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丹江口市织密人防、技防、物防“天罗地网”。在丹江口市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入库(江)支流水质在线监测系统、重点企业排水在线监管系统、“天眼”守护库岸系统、环库隔离系统等六大数字化监管系统,筑起了“天、地、空、水”全方位守水防线。

从移居到宜居

移民村里环境美、产业兴

距离丹江口大坝直线距离不足500米的“坝首第一村”蔡湾村,是丹江口市最后一批移民内安村落。

“坝首第一村”蔡湾村

青山环抱、碧水相依的蔡湾村,有一条“最美山水公路”——环库路。漫步在村子,风格统一、造型优雅的移民安置房整齐排列,家家户户装上光伏发电板,污水处理达到农田灌溉标准、厨余垃圾实现“变废为宝”……

绿水青山之间,数字化智能温室大棚拔地而起。2023年6月,蔡湾村与中国农科院联建的智能温室, 打造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走进恒温恒湿的“智慧大棚”,叶菜工厂、草莓工厂、番茄工厂一派繁忙,却几乎看不到工人。园内采用悬挂式可升降空中滴管栽培技术和立体上下移动种植模式,仅依靠智能化设备便可以完成从育苗、培植到成熟的全过程。

“这个项目带动了80余户农户参与生产经营,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从土地流转费、大棚承包经营、合作社分红等多渠道增加农户收入。”蔡湾村驻村第一书记闵希说。

生态美带动产业兴,幸福生活铺开新画卷。每到中午,村里的“幸福食堂”都会聚集很多前来用餐的老人。在这里,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用餐,80岁以下则可以刷积分就餐。村民人手一本“积分存折”,通过参与房前屋后及室内环境卫生评比、志愿服务、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等活动获取积分,积分可以到“积分超市”兑换商品,60岁以上的老人还可以在幸福食堂兑换就餐。

“守水护水是首要职责,我们下大力气整治人居环境,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村里3处厨余垃圾处理,覆盖范围达90%以上,利用专业工艺处理有机易腐湿垃圾,有机物资源化率达100%,可生成原料重量30%的有机肥料,实现了从源头收集到末端处置再利用的全闭环。”闵希说。

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推进,十堰市先后两次开启大规模移民,总计46.9万人搬离故土。其中,中线大坝加高工程建设所涉及的搬迁人数就高达18.2万之多。在这庞大的移民群体中,内安移民数量达10.5万。

武当山脚下,龙王沟村的移民帮扶项目——云野帐篷客度假村在今年“十一”开启试运营,集野奢度假、亲子休闲、文化研学、户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让让村庄增“颜值”、提“气质;“堵河明珠”张湾区方滩乡方滩村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做强绿色产业,村庄华丽蜕变,移民群众的日子节节高。

10年来,从移居到宜居,一个个移民村成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美丽家园”。

小河清 大库净

小流域治理净化“毛细血管”

武当山下的浪河镇,迎来参加世界武当太极大会的“洋弟子”。大家在青山绿水间纵情切磋,身后静静流淌的浪河,是这幅“问道武当”玄妙画卷中最美的风景。

小河清、大库净,十堰市坚持全域治水护水节水,实施32条小流域综合治理,这一净化“毛细血管”的细微举措,彰显了十堰人的护水担当。

浪河小流域是十堰市级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之一。2023年以来,通过深入推进蓝藻水华拦截、打捞、沉降、生长抑制、综合防控管理平台建设等5大工程,实施磷化厂治理、浪河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浪河水库清淤等3大治理项目,浪河水域成功攻克了蓝藻治理难题。如今,碧波荡漾的浪河,以秀美风光吸引着八方游客。

在浪河边,记者遇到了53岁的清漂志愿者吴远志。多年前,浪河口村开始组建清漂队,吴远志主动报名。虽然身有残疾,但吴远志是驾船的好手。他说:“浪河养育了我,保护这条河,我必须带头上。”从那开始,独臂驾舟的吴远志成为浪河清漂线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汛期雨季是最忙的时候,一下雨,山上的枯枝漂下来,我们就要及时清理。今年赶上天气好,没下几场大雨,我们的工作也相对轻松些。”做了多年的清漂工作,吴远志和蒋德新有着同样的感受,那就是这些年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人为的垃圾几乎看不到了。

从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奔流而出的茅塔河,是丹江口库区的入库支流。2023年,茅塔河小流域纳入了湖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茅塔河畔,王家村村民罗普荣一家经营着农家乐。干净的小院、可口的饭菜、热情的服务,招揽来了不少顾客。今年的“回头客”都说,茅塔河的水更清了、景色更美了、人气更旺了。

“水冲厕所、三格化粪池、沉淀池和小湿地,我们叫它‘四件套’。”罗普荣拉着记者看房前屋后的治污“神器”,说着今昔的对比,“过去用旱厕,污水直接排入河,苍蝇虫子多,客人总抱怨。排污管道也比现在细,山上下来的污水经常堵,我们在山下可遭了殃。”

茅塔乡党委宣传委员薛臣介绍,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10户以上村组就近建设分布式微动力设施,分散农户就地建设分户式“四件套”。如今,茅塔河小流域上游11个村、1万多人口已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武当山下的丹江口水库,到渤海之滨的天津,南水一路向北,润泽沿岸民生。同饮一泓清甜水,饮水思源恩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