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责任编辑 | 戴蕾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托育点在城市社区中涌现。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家庭托育点多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托育服务。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杨菊华认为,家庭托育点有助于打通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家庭托育点纳入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之中,以保障婴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不过,据记者调查了解,家庭托育点普遍生存艰难。
1
成本高
北京的张慧此前是一名幼儿园教师,2019年,她发现小区里有很多年轻上班族妈妈发愁工作后如何带娃,就创办了自己的托育点。这一年被业内视为“中国托育元年”,当年国家连续出台政策,支持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又适逢国家严管幼儿园资本化,大批资金在这一时期进入托育行业。
之所以被称为“中国托育元年”,张慧认为是因为国家在2019年连续出台政策,支持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
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张慧就是这时决定创办一家家庭托育点的,不过,2023年,卫健委发布的《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试行)》中,“家庭托育点收托人数不可超过5人,每名照护人员最多看护3名婴幼儿”,让张慧觉得有些难实现。
张慧算了一笔账:如果只有5个孩子,除了举办者本人,还得请一位老师和一位做饭阿姨才能照顾得来。
“人力成本基本过万元,加上水电等其他费用,一个孩子收3000元,每个月收入只有1.5万元,再算上房租,收支很难平衡。”张慧说。
杨菊华分析,师生比配置与孩子年龄有关,两到三岁的孩子有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师生比可以稍微放宽。对于一岁半以内的要求更高,例如,在英国,一岁以下婴儿需要有专人照顾。
“照顾小孩本来就是一件挺麻烦、挺累心的事,收入不到位,怎么期待老师对孩子好呢?”张慧说,除了经济账之外,身处居民区的托育园难以办理营业执照,运营之中也有不少隐患,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也并非易事。
托育园开业以来,投诉不曾间断。“物业、社区、城管、卫健委、工商、教委全来了。”张慧说。
2
备案难
对于家长来说,托育机构是否拿到备案,是衡量家庭托育点质量的重要指标。
根据国家卫健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课题组肖子华等人《家庭式托育:现状、规制困境与政策建议——基于北京市“民居园”的调研》,在中国,家庭托育多以“民居园”形式存在,设置在小区居民楼内,人数一般为10人至40人不等,普遍高于国外的“家托”,更类似国外的“小规模的社区托育机构”。
张慧告诉记者,虽然都是在住宅内提供托育服务,因运营主体不同,家庭托育点也存在两种模式,一类是居民在自己家中开办,另一种是专业机构利用住宅开办。
张慧的托育点属于第一种,但因为面积不达标,张慧的托育点也没能备案,卫健委、街道社区、消防、公安部门会定期到园里联合检查,张慧也被邀请参加传染病、消防等主题的培训。
“从长期来看,政府加强对托育行业的管理,有利于托育行业的规范,以及有利于托育行业的成长。”但张慧认为,现行托育建设规范及备案管理办法都在套用幼儿园的模型化。
“托育与幼儿园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场景,在这个市场阶段,是不是应该给予托育行业更多帮助?”张慧说。
END
视觉编辑 | 王硕 实习编辑 王紫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