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明

罗德远的新书《左眼长江,右眼珠江》,是一部记录作者生命轨迹的散文集。这部新书不仅记录了作者自我生活轨迹,更反映了整个打工群体在南方的生活状态。通过对人性、人情的深刻透视,真实可感地书写了作者的南方生活史,可谓是一幅打工文学精神图谱,是对中国当代打工文学的重要贡献,具有突出的人民美学特色。

通过这部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这位来自打工阶层的四川作家,在南方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左眼长江,右眼珠江》分为4个部分:南方传奇、芳华初绽、艺苑访谈、风雅诗篇。

书中收录了14篇散文作品,每一辑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如“南方传奇”辑以逾万字的篇幅,详细描绘广东打工诗歌的发展历程;“芳华初绽”辑则更多涉及作者早期文学探索和成长经历;“艺苑访谈”辑是对其他作家、艺术家的采访和对话;“风雅诗篇”辑则包含罗德远一些地域性且厚重人文的散文。

《左眼长江,右眼珠江》透过罗德远亲历者独特的视角,真实反映了珠三角地区打工群体的存在态势。书中记录了罗德远在珠三角的行吟打工之路,以及他与其他川籍打工作家如徐非、周崇贤、鄢文江、郑小琼等创作的诗文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为当代文学长廊增添了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也成为千千万万打工人的精神地图。

罗德远在书中透视人性人情,是以个体自我南方生活史的形式,表达作者对底层人生的回望与前瞻。他的文字细腻而富有诗意,为漂泊的青春作证,展现了坎坷的命运与绮丽的梦想同行的心路历程。这种对普通劳动者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人文关怀,是人民美学的重要体现。

打开这部新书,一股浓浓的草根气息扑面而来。收入书中的这些文本,从生活的低处着手,叙说打工人与生活既龃龉亦和解的复杂情愫。作者对打工群体存在样貌的描述与诉说,有着亲身经历的情感触发。

在书里,作者伸出双手寻找温暖,记述那些爱过的,并将继续深爱的朴实平凡的人们。作者在书中追问命运,在表述忧伤的过程中,也唱响了一首首美丽的时代之歌。罗德远感叹岁月如歌,感受红尘之爱,并叩问青春,发出没有悲伤的劳动者的叹息。

作者将文学当成“永远的情人”,在广州的深夜里奔跑,深情地抚摸生活,寻找与自己一样的南方城市行吟者。他们与作者一道,不停地叩问人生,叩问命运,叩问苍天,叩问大地,深情地仰望城里或乡村的月光。

他们在都市和稻草人相互守望,试着与压抑和苦痛倾心交谈。在南方烈日或北风的击打下,肉身流淌着溽热的汗水,想念着回不去的故土家园。罗德远在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在广东惠州、广州等地的打工生活中,积累了蕴含着苦乐与甘甜的五味杂陈经验,并将之融入文学创作里。

该书围绕罗德远在珠三角地区的打工生活和文学创作展开,展现了他在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中,所经历的曲折动人、激荡传奇、丰饶多姿的精神世界。罗德远以其对文字的娴熟驾驭,全景式书写广东打工诗歌从发轫、成长、茁壮,到最终写进中国文学史的全过程。这不仅是罗德远个人的南方传奇,更是整个打工诗歌写作群体的坚韧与努力的结晶。

罗德远在该书中不仅描绘了南方的生活场景,还融入珠三角地区的地域文化。罗德远通过对南方城市的描述,展现了这些城市作为珠三角最具创造性的工业城市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打工文学写作使命的聚集地。这种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表现,也是人民美学的一个方面。

可以说,《左眼长江,右眼珠江》不仅是罗德远个人的南方传奇,还是一个群体的南方成长史。它记录了千千万万个像罗德远这样的人,离开故乡并在文字中寻找故乡的故事。这些故事见证了社会变迁,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发展。

《左眼长江,右眼珠江》作为新时代打工文学或劳动者文学,已告别简单浅薄的悲情叙事,具有一种人民美学向上向善、丰富多元的精神内涵。面对变化了的新时代、新形势、新情况,作者以独立思考的姿态作出自己新的审美选择,展现出现代都市生活中斑驳的人性投影,写出了视野宽广、内涵丰富、精神世界更复杂多元的打工文学作品。同时,罗德远努力发挥工匠精神,紧跟时代步伐,赓续优良传统,持续探索创作技巧,挖掘地域人文特色,从而焕发出崭新的创作活力。

应该看到,近年来,理论界围绕人民主体展开广泛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而文学界则更多从价值判断或事实判断的角度讲述人民主体的问题,鲜有从历史过程的视角深入考察人民主体实践生成的内在逻辑。

事实上,人民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恩格斯曾“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所以,只有从历史过程的视角出发,才能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精髓和实践品格。

应该说,打工文学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与马克思所倡导的人民主体是相通的,从辩证历史过程论的视角,深入考察打工文学人民主体思想的内在逻辑,既有助于马克思人民主体的理论研究,也为拓展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文学表现视阈开拓了新的话语空间,其意义和价值不可谓不大,它仍是新世纪、新时代中国文学“野蛮生长”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契机。

然而,事实上,如今真正意义上的打工文学已凤毛麟角。人民主体作为一种文学愿景,在打工文学作家这里已很少见到,更多的是曾经的打工作家在向精英作家转化。这种现象和倾向,令人堪忧。

罗德远这本书,具有鲜明的在场性、主体性和现代性,其价值与意义非同小可,是与那种总想将自我打工作家身份变为精英作家或主流作家的群体不同,因而令人欣慰,也值得尊敬,如此真诚的写作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罗德远关注的是打工群体,但说到底他关注的是人本身,是康德哲学探讨的“第四问题”,即人是什么。新时代打工文学,一定要把对“人”的问题的探讨放在首位,从单纯讲述的底层故事,反映关乎底层打工群体切身利益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层面,转型为对打工者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写深写透。需要以更为扎实细腻笔触,尽态极妍地叙述打工者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前进步伐、与中华民族历史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

当前,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阔无垠的现实,蕴含着文学创作的更多可能。身为粤港澳大湾区千千万万打工人中成长起来的作家,笔者相信,罗德远一定会在文学写作道路上有所突破,大有作为。

要实现这个愿景,他需要不断刷新自我,不断拓展自我思维空间,拥抱更为精彩广博的外部世界。要在内容的丰富、思想的深刻、艺术的精湛上狠下功夫。一只眼瞄准有意味的典型人物与真实的现实生活,一只眼穿透复杂历史俯瞰广阔大地,双眼视域最终合成对世界、对时代的总体性表达。

同时,需要进一步认清个人与时代之关系,塑造更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打工人形象,通过对充满人格魅力的底层人物的塑造,通过对城市生活外化现实与内化现实的双重审视,描绘出变革时期城市打工者群体精神面貌,使生命力顽强的打工文学更具思想艺术含量,为中国当代文坛奉献更多精品力作。

(《左眼长江,右眼珠江》,罗德远著,广州出版社,2024年1月)

作者简介

周思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协文学评论委员会委员,资深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