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成栋 阚莹莹

四川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实践证明,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激活资源要素潜力,能够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作为农业大省,四川面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和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等时代考题。接下来,如何贯彻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农业农村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省增动能、强支撑?带着问题,日前,川观新闻记者专访了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厅长蒋刚。

蒋刚。农业农村厅供图

谈认识:全会谋划的举措,聚焦当前全省“三农”领域最紧迫、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与以往相比,本次全会在农业农村改革方面最大的亮点和特色是什么?

蒋刚:总的来说,是把中央部署要求和四川省情农情实际结合起来,针对当前四川“三农”领域最紧迫、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谋划了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原创性差异化改革事项。

具体来讲,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坚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从推进县域发展能级分类提升、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等方面提出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促进城乡协调平衡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这些,回应了当前四川这个农业大省如何加快城乡融合、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如何缩小区域间农业农村发展差距、如何稳住“粮袋子”和鼓起“钱袋子”等农民兄弟最关心、最可感可及的问题。

记者:在部署经济体制改革时,对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作出了专门部署。接下来,四川如何破题?

蒋刚:重中之重是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抓手是加快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样考虑的原因有二:首先,四川农村集体资产虽然数量庞大,但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不高;其次,四川在过去十余年脱贫攻坚、东西部协作、托底性帮扶等过程中形成了大量资产,亟待进一步盘活。而盘活它们,同样需要农村集体经济这个载体和路径。

聚焦补短板、挖潜力,四川将把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不断添实推进举措。

第一,是积极规范运行机制。重点是建立完善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同时,探索开展集体经营性财产股权质押贷款,不断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此外,还要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长效机制,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

第二,是积极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各地因地制宜采取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经营性财产参股等模式,以低风险、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方式放活经营权,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稳健发展。

第三,是积极健全联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跨地域联动发展、与社会力量共同参股等增加集体收益。探索以县域为单位制定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打包盘活利用规划,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抱团发展或与市场主体开展合作。同时,落实好“防火墙”制度,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看重点:四川的农业农村改革,必须聚焦农民的“米袋子”和“钱袋子”

记者:本次全会上,“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是热门话题。《决定》也对相关工作提出了要求。作为农业大省,四川如何抓好相关工作?

蒋刚:对标全会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最重要的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也就是要选好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主要是“米袋子”和“钱袋子”问题。

先看“米袋子”。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必须立足全局,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聚焦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等任务,落实改革措施时,要把加快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摆在突出位置。

当前,我省粮食生产仍面临优质耕地较少、优良品种支撑不足和种粮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针对耕地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和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加强农田和水利建设衔接,加快解决农业“靠天吃饭”问题。

针对种子问题,则将建立育繁推一体化高效育种体系,加快培育种业龙头企业,创新实行重大品种补助奖励,落实技术人员包片推广机制,解决好高产优质抗性好的优良品种覆盖面小问题。

针对种粮积极性不高问题,将探索建立粮食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土地租金协调机制、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加快推广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不断提高农民种粮收益。

再看“钱袋子”。四川是农业大省,有几千万老乡生活在农村,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激活农民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

第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深化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推广土地经营权交换、入股等集中连片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强化政府农业服务供给责任,探索市场化运作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运转机制,健全完善便捷高效的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第三,大力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抓好“土特产”,打好“特色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农村新业态新产业,持续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导向,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记者:您刚才提到,四川曾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如何按照全会要求,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蒋刚:这还是需要靠改革。

回首脱贫攻坚期间,四川实现了62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返贫致贫风险始终客观存在,即便是过渡期以后,仍会有一些低收入农户因疾病、事故、灾害等不可抗力存在返贫致贫的可能,必须靠有效的制度及时发现、及时帮扶、消除风险。

从既有的经验来看,想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

具体来说,首先,是完善覆盖所有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健全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及时分类开展针对性帮扶,稳定消除风险,切实兜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其次,是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完善欠发达地区帮扶政策,加大集中倾斜支持和项目补短力度,强化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的后续扶持,健全扶贫和帮扶项目资产规范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最后,是要建立更加成熟完善的行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进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聚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抓落实:努力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细化实化为具体细则

记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已明确,我们如何推动抓好落实?

蒋刚:确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才能真正做到求实问效。而且,农业农村还是四川实现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诸多领域的改革已经步入了深水区,面临着不进则退的考验。

一方面,我们将健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体制机制,把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摆在机制体制建设的突出位置,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细化实化为具体细则,形成可量化、能考核的约束机制,压实各方面工作责任,推动人才、资金、资源等优先向农村安排,引导更多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另一方面,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素保障这个重点,梳理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小切口、大纵深”改革事项有序推进,特别是建立县域内专业技术人才统筹管理使用制度、深入推进人才入乡“新农人”试点、创新农村闲置土地盘活利用和建设用地配置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创新推广体制机制,等等。

总之,要聚焦全会谋定的改革措施,细化“起手式”、鲜明“节奏感”,确保更多的“规划图”变成“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