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杜杰 泸州观察 郭慧琳 胡容

炭渣跑道上散步、掺拍子(即谈恋爱),泥巴场地里踢足球、骑自行车,打比赛、办活动、听报告、看表演……泸州市体育场承载着泸州人民七十多年的美好记忆。

追溯历史,从1951年建成,定名为泸州市人民广场,到1983年更名为泸州市体育场,再到今天商超市场、社区服务等配套功能不断完善。泸州市体育场这座城市地标,凝聚着泸州人民义务参与建设的汗水,其改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为人民”的发展内涵。

人民建,劳动最光荣

9月26日一大早,85岁的老人黄烈本围着泸州市体育场散着步,沿途除了晨练的人们,还有菜农们摆着地摊,售卖着新鲜蔬菜,黄烈本顺便买了一点莴笋、茄子。

“这片区域属于市中心,曾用于部队驻扎和练兵,以前称作‘小校场’。”黄烈本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市中心没有独立和开放的大型集会场所,1950年下半年,川南行署区决定在这片修建一个供大型集会和市民休闲活动的广场,并提出了“人民的广场人民建,人人都来作贡献”的口号,动员全市人民积极投身到广场的修建中来。

广场开建时,黄烈本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他也加入到建设队伍中。

“记得当时广场的石工活请了专人,义务劳动的市民因为做不来技术活,大家就拿着家里的锄头、箩篼、扁担来挖士、运土、填土。”黄烈本回忆,当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业工商组织、各行业工会、妇联、共青团、学校等组织和团体,纷纷响应号召,大家心中装着“劳动最光菜、只讲贡献、不讲报酬”的信念,都积极参与到义务建设中去。

据《泸州市志》记载:广场于1951年建成,定名为泸州市人民广场。

“1951年劳动节和国庆节的游行集会、抗美援朝代表大会就在人民广场举行。”见证人民广场发展的同时,黄烈本也在一路成长,他先是进入学校当体育老师,后又进入到泸州市体育运动委员会(今泸州市教体局)工作。

老照片:泸州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在人民广场的合影。(黄烈本供图)

由于工作关系,黄烈本与人民广场的不解情缘仍在延续,喜欢摄影的他拍下了很多人民广场变迁的老照片。退休后,他喜欢围着现在的体育场散步,也会拿起相机拍下现在的样子。

老照片:在人民广场开展文体活动。(黄烈本供图)

为人民,功能多样化

关于人民广场的记忆,黄烈本说起炭渣跑道、泥土球场、练习自行车,尽管年纪大了,但老人好像“回到了”当时的场景中。

“泸州市人民广场经过历年扩建,1983年,泸州市人民政府将其更名为泸州市体育场,作为全市体育活动的中心、人民群众活动中心和大型集会场地。”黄烈本说,如今提起体育场,老泸州人还是会不自觉地脱口而出“人民广场”。

老照片:泸州在体育场开展的健身跑运动。(黄烈本供图)

“无论名字怎么更换,但这个地方终究承载着泸州人民厚厚的历史和感情。”泸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泸州市史志学会理事董代富介绍,建成后的70多年来,这里是市民集会、大型报告、公审大会、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首选地之一,还是机关企业单位运动活动、学校运动会、百姓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

9月26日清晨,通过航拍可以看到,忠山脚下的泸州市江阳区南城街道白招牌社区,楼房林立、道路通达,泸州市体育场就置身其中。晨练完的市民,在叫卖声中,来上一碗小面,提着几袋蔬菜,心满意足地回家。

现在的体育场航拍图。(杜杰 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泸州市政府围绕体育场增修了房屋,并设商业门市,为广场增加商业用途。进入新世纪后,体育场又增设足球场、篮球场、菜市场、地下停车场、百姓舞台及社区办公场所等功能性建筑,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出发,不断丰富和完善周边的配套设施,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白招牌社区党委书记叶健表示。

“今天带进城的藤藤菜,卖了40多块钱。”8时20分,泸州市纳溪区龙车镇长寿村村民李月明背起背篓,从体育场站坐公交车回村。为了解决农村菜农进城卖菜无处摆摊的难题,体育场被划定成潮汐市场,既让城里人买到新鲜菜,又让村民们卖上好价钱。

人民说

泸南中学体育教师侯涛:

我的青春是在人民广场度过的。儿时,人民广场仅铺了一层炭渣,白色球鞋舍不得弄脏,就赤脚奔跑在粗糙的地面上。后来人民广场进行了改建,新增了看台,才有了标准足球场及跑道。曾经我是一名在这片绿茵场上奋力奔跑的少年,为了梦想挥洒汗水;如今,身份已转变为教练,带领着新一代的队员们参加区、市级的足球比赛。人民广场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上的概念,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它是我青春最真实的写照,无论生活怎样变迁,那些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沉的记忆,始终不会消逝。

泸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晓东:

广场往往是一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而忠山脚下的人民广场一直是市民休闲、集会的好场所。泸州市文化研究中心曾组织编撰了“泸州全书”系列之《梦里几回老泸州》,书中在《改造老泸州城的几桩大事》章节中,就人民广场访问过一些参与建设的老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年来一些老人已经去世,但老人们对人民广场的感情长留。尽管如今已更名为泸州市体育场,但这座城市地标是历史的见证,是情感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