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西藏日报川藏线报道组
群山环抱的达美拥雪山变幻莫测,奔流不息的澜沧江汹涌壮阔。临近318国道,地处214国道的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是西藏唯一的纳西族聚居地,素有“三省通衢乡”之称。
8月下旬,“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采访组走进纳西民族乡,目之所及是古盐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葡萄园萦绕在酒香气里,石榴、苹果、无花果、柑橘、核桃等水果挂满枝头,被澜沧江滋养的土地物产丰富。
“盐”续千年
老手艺新方法,制盐售盐让村民持续增收
加达村沿澜沧江两岸,一块块大小不一的赤红色盐池搭建在台地上,错落有致。盐池用木头支撑,架上用透水性强的泥土铺成平面,下方是渗透的盐水,周围空气都有咸咸的味道。最下方临近江面的地方,有大小38口盐井。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落下来,村民曲珍的工作就从盐井开始。
加达村的千年古盐田
虽然当地保留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但如今随着技术发展,取盐水方式已改变。过去,女人们用肩挑卤水。一桶30斤,肩上两桶就是60斤,“挑水最累,特别是走狭小的盐田埂,身体平衡要求很高。”曲珍回忆,后来,随着电网铺设到盐田,利用抽水泵,卤水通过管网流进各家池子,“活儿轻松了,效率也大幅提升。”
曲珍演示用水泵从盐井中取卤水过程,打开阀门,突突几下,卤水抽到沉淀池里,很快灌满池子。然后再将沉淀过的盐卤水倒在盐田上,剩下的就交给太阳。晾晒时间一般为半个月。
晾晒好的盐分等级,“最好的是盐田上层的白盐,可以食用;第二道红盐可以泡脚;第三道黑盐用来喂牲畜。”曲珍介绍,一块盐田大约结出约25公斤盐,她家有30多块盐田。
除了结晶盐,盐田还有收获。曲珍指着盐田下方,只见一根根晶莹剔透的盐条像钟乳石般吊在架子上,是渗透的盐水凝结而成。盐条对应地面,盐水长期滴落形成盐石,“盐条可以食用,盐石可以当摆件或用来按摩。”曲珍补充道。
盐田下方的结晶盐
史料记载,当地制盐追溯到唐朝,已延续1300余年。这里较完整地保留了我国古老制盐方法:挖盐井、取盐卤、晒盐池、收盐粒。2013年,芒康县盐井古盐田被列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为了保护古盐田,加达村山腰盐田仅有一条土路。路边两侧不时有村民支起小摊,卖起当地特产,大多以盐为主。
随着交通便捷,游客越来越多。”每年卖盐的收入,也从原来的几千上万元增加到如今3万元左右。“曲珍说。
截至目前,纳西民族乡制盐户共200余户,去年全村制盐售盐增收81万元。
“醉”美酒乡
打造葡萄酒产区,走向更广阔市场
在纳西民族乡,另一项历史传承是酿制葡萄酒,已有百年。虽不及制盐长远,却也是当地家家户户都会的手艺。
“这里的葡萄酒味道醇厚,入口有香浓的果香。”来自云南的彭先生品尝过当地的葡萄酒,赞不绝口。
这个季节,黑珍珠葡萄成熟,几乎每家的院子里都飘着果香与酒香。目前,葡萄酒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不仅村民各自精进手艺、销售美酒,企业示范引领,发挥产业优势。西藏的第一家葡萄酒生产企业——藏东珍宝酒业,就源自这里。
藏东珍宝酒业酿酒厂区
走进藏东珍宝酒业有限公司,厂区里弥散着浓郁的酒香。
2009年,公司创始人洛松次仁接手父亲的小酒坊,联合葡萄酒专业博士高捷,创办了西藏首家葡萄酒企业,并注册“达美拥”商标。为何将葡萄酒作为创业方向?洛松次仁表示和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关,“纳西民族乡地处干热河谷,葡萄中的花色素苷、酚类物质、可溶性固形物等相对较高。酿出的葡萄酒自然风味更佳。”
藏东珍宝酒业的葡萄园
如今,除藏东珍宝酒业外,纳西民族乡还有藏香葡萄酒业、福之源酒业、觉龙庄园等公司,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葡萄酒产业发展中。谈及葡萄酒产业下一步发展,纳西民族乡党委书记牛英杰提出:联合多家酒企“抱团”发展,申请打造西藏澜沧江干热河谷葡萄酒产区,提升纳西民族乡葡萄酒知名度,“要让西藏的葡萄酒走向更广阔市场。”
(记者 王香香 周辉 彭琦 张思雨 琅珍 兰珍)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川观网友68a6 2024-09-26
纳西民族乡的制盐和酿酒产业不仅展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更是当地居民智慧与勤劳的生动写照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和市场的拓展,纳西民族乡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产品品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川观网友91276 2024-09-26
乡村振兴
一九九一 2024-09-26
纳西民族乡的制盐工艺传承千年,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