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双向期权合同柔性

对冲易逝品供应链风险


成果名称

易逝品供应链界面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


作者名片

陈旭,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冲,四川农业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果价值

●引入金融领域的风险对冲工具期权合同,提出运作、市场、金融交叉融合的界面管理理论和方法,实现了易逝品供应链管理理论与应用的突破


●创新性地将双向期权合同和服务水平约束纳入统一研究框架,对解决易逝品供应链的生产、订货、协调和服务水平优化等管理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

●解决了考虑顾客退货、流通损耗和期权合同的易逝品供应链订货、定价和退货管理问题,为易逝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启示


●提出了面临产出随机和价格波动风险的易逝品供应链生产和订货策略,设计了考虑期权合同的协调和帕累托优化机制


以双向期权合同的柔性滋养易逝品供应链

●期权合同作为供应链风险对冲的有效工具,让企业具备柔性响应不确定需求的能力

易逝品又称短生命周期产品、季节性商品或时效品,该类产品通常具有相对长的生产提前期,相对较短的销售周期。易逝品囊括范围很广,时装、电子产品、机票、酒店和生鲜产品等都在其列。对于易逝品来说,如果无法在给定的计划周期内制定合理的营销计划,则可能导致产品积压带来的变质成本,再加上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易逝品的库存管理相比其他产品而言更为敏感,因此对这类产品的库存管理更加严格。


易逝品供应链不仅面临运作层面的生产、订购和协调,而且面临市场层面的定价、服务水平约束和顾客退货等难题。易逝品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前沿研究领域。那么,研究易逝品供应链界面管理理论与应用,为何要使用期权合同工具?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科技更新加快、顾客需求快速多变和制造业服务化,除了传统的短生命周期产品,其它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易逝品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需具备柔性响应不确定需求的能力。期权合同是企业柔性响应不确定需求的有效手段,不仅能使零售商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柔性调整订货量,而且能使供应商灵活组织生产和供应。近年来,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开始运用期权合同采购原材料和配套产品。期权合同已被证明是一种能够对冲供应链风险的有效工具。


通常来说,期权合同分为两种类型:单向期权合同和双向期权合同。单向期权合同包括看涨期权合同或看跌期权合同。其中,看涨期权合同赋予零售商增加订货量的权利,能帮助零售商根据实际市场需求对其期初订货量调增。看跌期权赋予零售商退回订货量的权利,能帮助零售商根据实际市场需求对其期初订货量调减。双向期权合同是单向期权合同的拓展,同时包含了看涨期权合同和看跌期权合同。双向期权合同能帮助零售商根据实际市场需求对其期初订货量调增或调减,提供给零售商更多的柔性以对冲需求波动导致的高风险。近年来,双向期权被广泛地运用于农产品、汽车和电子等领域。以海南省的数家花卉经营公司为例,这些公司向全球顾客推出鲜花双向期权,客户可在鲜花上市后通过执行期权获得鲜花。


在由供应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中,最重要的决策包括生产、订货(或库存)、定价(包含产品定价与期权定价)和协调。虽然订货决策和协调决策在市场与运作管理文献中已被大量研究,但是很少文献同时考虑期权合同和复杂多变情境(包括服务水平约束、顾客退货、流通损耗及产出随机)来研究易逝品供应链界面管理理论与应用。本成果针对易逝品供应链面临的供应不可靠、需求不确定、价格波动大、服务水平约束和顾客退货等严峻挑战,引入金融领域的风险对冲工具期权合同,提出运作、市场、金融交叉融合的界面管理理论和方法,系统深入研究了复杂多变情境下易逝品供应链的生产、订货、定价及协调等管理难题。

易逝品供应链成员面临四种情景风险

●服务水平约束、顾客退货、流通损耗及产出随机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服务水平成为影响顾客购买的关键因素。高的服务水平能帮助企业保留现有顾客并吸引新顾客。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承诺一定的服务水平以促进销售。例如顺丰快递即日达在指定服务范围和寄递时间内收寄,承诺当日20:00前送达。然而,企业承诺的服务水平越高,承担的成本和风险也越高。如何设置一个合理的服务水平来平衡顾客满意度和企业利润之间的矛盾,是企业必须面临的一个难题。研究表明,服务水平约束对零售商不一定有利,在实际决策过程中零售商需在顾客满意率和期望利润之间进行权衡,选择使自身利润最大的服务水平;服务水平约束对于供应商是有利的,供应商应该激励零售商提高订货量和设置较高的服务水平目标;双向期权合同的引入对零售商和供应商均有利,有助于提高供应链成员绩效,实现供应链企业的双赢。


顾客退货在零售业中非常普遍。根据美国国家零售联盟最近的报告,美国和加拿大的零售业平均退货率达8%,造成的损失分别达2605亿美元和283亿美元,较5年前增加了66%;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日常网购的退货率达10%,“双十一”期间的退货率更高。根据市场营销机构的一份最新报告,产品退货严重影响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每年造成1000亿元或相当于3.8%总收入的成本损失。零售品退货是顾客和零售商之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零售商提供全额退货策略以保持顾客忠诚。因此,零售商和制造商为了处理顾客退货将付出高昂的成本,在零售商的订货定价决策中忽视顾客退货将严重影响其利润和竞争优势。研究表明,当顾客退货随零售价格递增时,多周期下顾客退货对最优策略的影响与单周期一致,周期间产品采购成本的变化不改变顾客退货影响的方向;零售商应明确其退货类型是与产品价格还是与销售量相关;期权合同是减少顾客退货负面作用的有效工具,为了增加利润,零售商应当通过努力减少顾客退货。


生鲜农产品作为典型易逝品和生活必需品,在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方面,生鲜农产品产量巨大;另一方面,中国有大量的生鲜农产品品种,常年流通的蔬菜就有150多个品种。生鲜农产品产量大、种类多,亟需通过加强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来保证供应和稳定价格。然而,生鲜农产品作为一种特殊易逝品,除具有一般易逝品生产提前期长、生命周期短等典型特性外,还具有流通损耗大、易变质、期末残值几乎为零的特点。以流通损耗为例,我国果蔬采摘后的损耗率高达25%-30%,造成相应每年超过1500亿元的经济损失。生鲜农产品所具有的上述属性对其供应链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研究表明,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损耗增加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风险;期权合同的采用降低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风险,同时生鲜农产品零售商和供应商应努力控制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损耗。


供应不确定是供应链运营的主要风险之一,如火灾、地震、传染病等突发自然灾害或罢工、恐怖袭击等人为事件会导致供应的意外中断。除供应中断外,产出随机是供应不确定的另外一种形式。产出随机是指由于在原材料加工、产成品加工或零部件组装过程中受自然条件、技术水平或管理等因素影响,投入确定的生产量却得到不确定的产出量。该现象在电子及半导体制造、农业、化工和再制造等行业中普遍存在。据统计,电子行业中电子芯片和液晶显示器的平均有效产出率经常小于50%,半导体制造平均产出损失甚至更高。企业产出不确定直接导致下游企业的供应不确定,势必影响下游企业的正常运营而造成损失。因此,管理产出随机也是供应链企业面临的难题。研究表明,产出随机情景下,为激励供应商产出足量的合格产品,制造商存在超订行为(订购量超过需求总量);产出和市场价格均随机下,期权合同既能协调供应商的生产数量,又能协调制造商的订购数量,进而实现供应链协调。

双向期权合同助力易逝品供应链成员科学决策

●四种决策包括生产、订货、定价及协调

生产决策是易逝品供应链供应商的主要决策,复杂环境下的科学生产决策,有助于供应商满足供应链下游产品需求和服务约束,降低产出随机风险,增加企业利润。服务水平约束下,研究表明:无论考虑双向期权合同与否,供应商的最优生产策略存在且唯一,且供应商的最优生产量在一个区间范围;双向期权合同通过提高零售商的总订货量,使供应商更加灵活地安排生产,使供应链成员获得更高的利润。产出随机下,研究表明,不考虑期权时,即使制造商通过超订激励供应商增加生产,供应商在分散情境下的最优生产数量仍小于集中情境下的最优生产数量,双边际效应在产出随机和需求确定的供应链中仍然存在;考虑期权时的供应商最优生产量大于不考虑期权时的最优生产量。


订货决策是易逝品供应链零售商的主要决策,复杂环境下的科学订货决策有助于零售商满足顾客需求和服务约束,对冲产出不确定、流通损耗和顾客退货风险、增加企业利润。服务水平约束情景下研究表明,无论考虑双向期权合同与否,零售商的最优订货策略存在且唯一;双向期权合同的运用能够提高零售商的总订货量。顾客退货情景下研究表明,考虑期权合同的零售商最优订货策略存在且唯一;当顾客退货与已售产品成比例时,零售商将同时减少批发价合同订货量和期权订购量;当顾客退货随零售价格递增时,零售商将增加批发价合同订货量和减少期权订购量。流通损耗情景下研究表明,生鲜农产品零售商的最优订购策略存在且唯一;生鲜农产品零售商基于批发价和期权组合合同的最优订购量与基于看涨期权合同的最优期权订购量相等。产出随机情景下研究表明,制造商订购量和供应商生产量的纳什均衡存在且唯一;不管批发价格、期权订购价格和执行价格如何,制造商的最优总订购量等于确定需求总量。


定价决策包括期权定价决策和产品定价决策。期权定价决策是易逝品供应商的主要决策,产品定价决策是易逝品零售商的主要决策,复杂环境下的科学定价是决策者调节需求、增加企业利润的重要手段。期权定价方面研究表明,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的最优联合期权订购价和期权执行价不存在;然而在一定条件下对于给定的期权执行价/订购价,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的最优期权执行价/订购价存在且唯一;随着期权订购价/执行价趋向最优值,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的期望利润增加,而生鲜农产品零售商的期望利润减少;随着期权价格趋向最优值,零售商对价格变动敏感,而供应商对价格变动不敏感;供应商最优期权定价策略与需求风险和批发价无关,使期权合同更具操作性。产品定价方面研究表明,面临顾客退货零售商的最优定价策略存在且唯一;当顾客退货与已售产品成比例时,零售商将设定更高的零售价格;当顾客退货随零售价格递增时,零售商将降低零售价格。


协调决策是易逝品供应链成员的共同决策,复杂环境下的科学协调决策使得供应链分散决策与集中决策保持一致,有助于增加供应链总体利润和实现供应链帕累托优化。服务水平约束情景下研究表明,存在与需求分布无关的特殊合同,使考虑双向期权合同和服务水平约束的供应链实现协调,且可以实现供应链成员的帕累托优化。流通损耗情景下,研究表明,由批发价格合同和看涨期权合同构成的组合合同能够协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并能实现供应链成员的帕累托优化。产出随机情景下,研究表明,供应链协调情况下,实现供应商和制造商帕累托优化的条件存在,此条件不仅依赖于合同参数还取决于制造商的固定订购量。



访谈

把科技创新作为供应链强链补链的关键


川观新闻记者 邓也


●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发展平台经济、线上经济、共享经济,畅通供应链采购、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 


●积极应对逆全球化挑战,深耕国内大市场,渗透国际广市场,保障国内供应链安全稳定,实现供应链商流聚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对易逝品供应链带来了哪些影响?


陈旭:今年的疫情对全社会的生产生活均造成了较大影响。典型易逝品,如生鲜农产品、电子产品、酒店、机票等易逝品供应链,受疫情的影响更为深远。


疫情对生鲜农产品、电子产品等易逝品供应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流通等供给端。疫情防控关键期,零部件短缺、劳动力中断、交通中断、无法交付给客户,造成了电子产品的供应大量减少。以智能手机为例,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5.54亿台,较2019年同期减少13.9%;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49亿台,较2019年同期减少16.1%。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疫情较为严重的2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目前疫情对供应链供给端造成的影响正逐渐消除。


对酒店、机票等易逝品供应链,疫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端。受官方旅行限制、活动取消和避险等因素影响,酒店、机票、汽车租赁、旅游景点和其他相关供应链顾客需求萎缩明显。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数据,仅航空公司就因疫情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迄今为止,全球已有43家商业航空公司破产。据行业人士估计,疫情可能会给全球酒店行业造成超过300亿美元的损失。文化和旅游部数据表明,国庆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消费者旅游需求进一步复苏,疫情对旅游行业供应链的影响正在逐步缓解。


记者:目前的国际发展环境对我国供应链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陈旭:整体来讲,目前的国际发展环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动荡交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较快增长,产业分工加快调整,全球化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就在11月15日,包括我国在内的15国签署了RCEP,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达成。然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低迷,进入加速演变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回头浪,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和美国对我国实施加征关税、制裁等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更加剧了逆全球化的抬头。


全球化的国际发展环境有助于整合全球资源,为我国供应链寻求优质的原材料、廉价的劳动力、加入国际循环提供了机遇,有助于我国供应链通过参与国际分工转型升级,提升供应链的盈利能力。当然,全球化国际发展环境中的供应链也面临对手增加、市场渗透、竞争加剧等挑战。当然辩证地看,逆全球化也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和战略机遇。逆全球化要求我国供应链加强风险管控,提高供应链可靠性和质量,保障供应链稳健性。


记者:接下来,应如何加强供应链管理以应对复杂变化的国内国际环境?


陈旭:供应链管理要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支撑作用。当前和未来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一是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发展平台经济、线上经济、共享经济,畅通供应链采购、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例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应充分利用合同工具,努力打造“产地+平台+销地”的一体化供应链体系,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个渠道,促进互联网由传统服务领域向生产领域的运用,努力减少供应链中间环节,实现产销对接,带动农户增收、民生福祉水平提高。二是要积极应对逆全球化挑战,把握“一带一路”和区域整合机遇,把科技创新作为供应链强链补链的关键,保障国内供应链安全稳定。例如电子产品供应链后端的芯片制造,要加大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头部企业带动的延伸供应链体系,实现结构优、规模大、速度快、效益好、安全高的高质量发展。三是要深耕国内大市场,渗透国际广市场,实现供应链商流聚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疫情和逆全球化形成了新的竞争格局并带来了顾客消费行为的转变,供应链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提高供应链服务水平,形成需求牵引供给。